面对国际经济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经济界人士判断“眼睛向内”落脚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注点。内需能否担当如此重任,今年春节消费市场的火爆,多少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有效性。
人们之所以把目光投向内需,主要还是受到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的影响,对美国经济短时间从次级债的泥潭里走出来信心不足,不但国内的经济界人士如此,国际上不少同行也都抱有同样的看法,认为美国经济即便衰退,中国经济依然能保持增长的势头。从各方分析来看,主要原因是: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的数据表明,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收入增加是消费活跃的直接因素;国际市场因美国问题引起变局,需求萎缩将减少进口中国商品,以内需填补市场缺口是必然的选择。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言的内需是指最终消费,而非一味靠投资拉动的内需增长。国家近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明显透露出刺激消费的引导作用。财政部、商务部推行的“家电下乡”措施;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公布新的经济适用房开发贷款办法,在贷款期限、利率、项目资本金比例等方面给出了多方优惠,透露出政府引导增加这类住房消费的决心。这些措施无疑对于提升有效消费需求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虽然,对于增加内需的必要性还有不同的看法。有评论认为: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商品出口会产生影响,但是不可夸大其影响因素,因为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不是出口,而是投资占GDP的40%。由此看来,即便对美出口因对方需求减少,也不值得过分紧张。也有舆论认为,我们出口的40%是在亚洲市场,目前亚洲经济放缓迹象并不明显,不会对我国出口产生太大影响。因此,增加内需显得并不十分急迫。
笔者对此以为出口即便影响不像想象的那么大,增加内需也依然是今年经济的重要抓手。理由有三:一是央行紧缩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针对过快增长的投资速度,如果经济要保持一定的增长,消费必然要担当重任。二是我国的消费去年虽然有较为明显的回升,由于受到收入结构的影响,高收入人群消费滞缓,低收入人群消费启动难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今政府已增加调整力度,才产生了前面所谈到的收入增加的可能性,而收入增加是消费的直接动力。三是财政连续增收,有专家认为财政已是超高收入了,财政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增加支出的透明度,以减少挥霍浪费已经提上日程,完全可能出现两个方向的变化:藏富于民,普施惠民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公共产品供给。
麦肯锡公司此前估计,在未来的20多年内,随着投资的减缓和收入的增加,中国的消费在GDP中所占的份额将增加到2015年的41%,并将在2025年达到45%,他们的研究旨在证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主要是转型增加消费。这和最近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经济季报的观点正好巧合,世行也认为中国靠增加内需,有能力抵御全球经济减速带来的风险。可见,增加消费是一个持续可行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