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特别报道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海外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公司调查
  • B7:信息披露
  • B8:专栏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2008 年 2 月 1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中国亟需提升
    对重要产业的控制力
    房地产调控应警惕“摇摆”立场
    内需必成经济重要抓手
    丑化股民形象不利于股市健康发展
    小心!别撞了思维定势的“鬼打墙”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亟需提升对重要产业的控制力
    2008年02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玉贵
      ⊙章玉贵

      

      岁末年初,以中国铝业为代表的中国产业资本在国际市场上的并购行动备受瞩目。西方舆论认为这是崛起的中国开始寻求与其实力相称的经济影响力的一种尝试,并预料在今后的国际经济舞台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获得展现实力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资本的走出去既是获取相关资源控制力的需要,亦是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份额的持续增加,不少西方人把“世界工厂”的高帽戴在了中国的头上。但是在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对产业控制权的争夺的今天,讨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意义已经没有太多的必要,它其实只是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问题。如果没有产业控制能力,即使你的制造能力再强也不是一流经济强国,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验和教训就是最好的注脚。

      我们更应透过中国经济舞台的热闹场面看到中国产业竞争力的虚弱。随着FDI的不断增加,外资企业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也节节攀升,其中不少已经处于垄断地位。从产业控制理论来看,外资和东道国对产业的控制是一种“零和博弈”,一国的产业安全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对决过程。而在这种“零和博弈”下,中国重要产业的发展现状是:不少支柱产业的控制权已不在中国企业手里。如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业,国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企业几乎都有外资背景。外资实际上已经控制了中国汽车业的命脉;在信息通信领域,微软、英特尔、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跨国巨头通过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以及兴建研发中心,既夺市场又抢人才,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它们在中国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在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产业领域,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其主要设备与技术大多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有为母国国家利益服务的一面。很难想象,一旦中美交恶,波音、GE、英特尔会因为担心失去中国市场而走向美国政府的对立面。

      特别令人忧虑的是,不少中国支柱产业,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若遇到本土投资成本上升或国内市场饱和,投资回收,国际产业资本就可能衰退或再转移。原有的本土配套企业专用性投资将遭受沉重损失,而且由于没有积累起自主的产业创新能力,中国极有可能面临“产业空洞化”风险。另一方面,过于依赖技术转移又削弱了中国本土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动权。

      因此,当外资日渐渗透到中国重要产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时,在中国的产业越来越深地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的今天,如果中国的本土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品牌,不能占据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则中国的本土产业只能沦落到低质高耗、低附加值的产业链条中,就意味着有可能永远受制于人,永远处于被动和跟随的地位,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从国际上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对本国重要产业控制权的掌握。日本曾经试图蚕食美国在娱乐和部分高科技领域的主导权,结果遭到惨败。中国当然也应该毫不含糊地提升产业控制力。除了制订适当的产业保护政策以外,中国必须建立起与本国的产业技术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把握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必须合理整合技术资源,将自主创新活动建立在高水平的国际起点上。目前,提升中国产业控制力的最大瓶颈是先进技术的充分供给。中国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现实中的先进技术乃至潜在的技术产业化前景有准确的判断,找准技术创新的突破口。从而在技术创新中,尽可能地避免重复研发,少走弯路,直接把眼光瞄准世界水平的关键技术。最后,提升对产业控制力离不开政府的适当干预。政府可以借鉴日韩等国经验,在符合国际惯例和规避越位的前提下,为本土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与贸易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