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决定消费,收入是制约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居民收入的增加,可以促进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多年来,“高投资、低消费、高出口”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地倾向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则持续下降。
2007年我国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力地支撑了消费需求的扩张。据统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加快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加快2.1个百分点。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万亿元。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一方面直接对消费市场形成较强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为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提高了居民的抗风险能力,增强了对市场变化的经济承受力。由于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从目前看,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进入前所未有的良性阶段,老百姓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居民收入状况进入一个崭新阶段,是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最重要的动力,也是持续增长的源泉。
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消费品市场的稳定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近几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均呈现稳定和均衡运行态势,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淡旺季节逐渐不太分明,月度之间、年度之间没有大的波动。这表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消费品市场已初步进入成熟状态。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处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消费领域日趋拓宽的转型时期。
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使城乡市场消费环境大为改善
从消费市场的环境改善状况来看,多年来国家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消费繁荣的政策措施,如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新农村建设新政的积极实施,为消费品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随着汽车消费政策的调整和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出台,汽车和住房等商品销售的持续增长,对整体消费的拉动作用较大。国家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有望得到控制,而经济适用房投资和建设的增长,也将增强居民买房的支付能力和信心。
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按国际惯例,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之间,属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据测算,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6年的43.9%,农村人口由82.1%下降到56.1%。未来20年,我国每年将有1500万农村人口移居城市或城镇。预计在201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我国城市化进程,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是史无前例的。
人口的总体规模是影响消费规模的重要因素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人口既是消费的起点,又是消费的终点。人口对消费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人口的总体规模是影响消费规模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处在一个较为合理的阶段,也就是经济学家所指的“人口红利” 时期,人口当中的低龄和高龄人口均占有相对较轻的比重。2006年,我国0-14岁的人数占总人数的占19.8%,15-64岁的占72.3%,65岁及以上的占7.9%。一般来说,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具有不同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年轻人的消费较为激进和大胆。
消费心理的变化使消费行为趋于理智
目前多数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已不再停留在“价廉物美”的阶段,已由过去的关注价格向注重商品质量转变,更多的消费者则喜爱新产品,重视商品款式和社会流行式样,信任名牌、追求名牌,讲究装潢和美观,注重商品包装的艺术性。在消费行为上由过去的集中购买转向随用随买,当期消费,不可能会因价格的变化而大量采购,疯狂消费。(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