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与自主品牌的自我救赎
2008年02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宦璐
⊙本报记者 宦璐
2007年,对于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来说,高开低走,颇为艰苦。2007年奇瑞全年完成38.1万辆,只到年初目标的97%,吉利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而这两家几乎都制定了以发展海外市场为重点的战略目标。国际化道路能否成为自主品牌们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奇瑞与克莱斯勒的合作是2007年中国汽车界焦点事件,被喻为开创了“新合资时代”。现在,历经变数,双方仍坐在谈判桌两边,眼看着这个新时代的大幕即将缓缓拉开。问题是,诸如此类的合资确实就能使中国的自主品牌们重焕生机吗?
据知情人士透露,奇瑞与克莱斯勒合作原则和底线是:不影响奇瑞公司自主品牌所有产品自由进入包括欧美在内的世界市场。由克莱斯勒公司提供新产品的造型,由奇瑞提供平台及车身工程制造,再由克莱斯勒公司以克莱斯勒旗下的品牌在全球范围销售。
这里所谓的“新” 是指在合资过程中,第一次由中方来提供产品。但一个不容更改的事实是:克莱斯勒为了进入南美市场,第一款车已经选择了日产的颐达(Tiida),双方已经在今年1月签署协议,奇瑞的速度无疑已经慢了一步。
自从去年8月22日,百万辆下线后,奇瑞进入发展新阶段,国际市场将成为奇瑞今后发展的重点。目前来看,出口、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奇瑞的有力后盾。像埃及、伊朗、俄罗斯等市场,欧美汽车巨头还没有开始重视这些地区的小排量市场,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这给了奇瑞很大的机会。在国内的新产品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奇瑞可以凭借海外市场的利润坚持下去,等到质量更好,品牌价值得到提升的改观那一天的到来。但是如果这个市场也遭遇到更有力的竞争对手呢?
因此,现在对自主品牌企业来说,其实并没有捷径好走,国内巨大的市场不容有失,海外市场也并非没有竞争舵手,必须坚持技术、质量、售后等所有软硬件水平上的综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