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时事·海外
  • 7:时事天下
  • 8:路演回放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7:环球财讯
  • A8:专栏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8 年 2 月 2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恐惧新《劳动合同法》的
    真正原因
    紧缩下的潜流也要提防
    CPI创新高的偶然性或不宜作为加息依据
    铁矿石谈判,日企出损招源于资源控制权
    治理成本推动型通胀须对症下药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紧缩下的潜流也要提防
    2008年02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倪小林
      ⊙倪小林

      

      是不是一场资产资源争夺战已启动?人们之所以有如此疑问,原因是信贷收紧,不少企业改换中资银行借贷,转向外资。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数据2007年1月至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为32043亿元,其中利用外资539亿元,同比增幅71.9%。如此高比例的增幅,引发人们对于宏观调控之下是否出现潜流的猜想。笔者以为,如果企业真把矛盾化解的药方,由“中医”改为“西医”,市场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2007年被海外舆论称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元年。最近有几则消息:花旗银行已经多次向国内连锁大药房注资;国外的一些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商坦言,他们完全可以向中资企业借贷或注资,我们的生活和外资联系将更深更密切。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现在我们推行的紧缩政策,目的是为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如果外资正好填空,非但过热难抑,那些有着强烈盈利欲望的外资会不会伺机在内地市场扩张也成了未知数。过去我们担心国际游资的冲击,而如今海外正规金融机构也在向市场深度扩张。

      这就不得不回到前边谈到的问题上。目前的紧缩政策应该坚持,但是怎么坚持,具体如何操作确实值得慎思。樊纲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都属于“短期政策”,是要在不断变化着的情况下保持总供求关系的平衡,所以它的重要特点就是相机抉择,不断调整。美联储几个月前还在升息,现在则大幅度降息,就是一个相机抉择的例子。

      应该说目前我们面临的经济环境比任何时候都复杂和棘手,通胀压力目前依然存在,经济过热的一些体制因素还没有完全消除,国有企业改革还需继续深化,靠资金膨胀换取高收益的现象也存在于不少企业中。在这样的情况下,紧缩政策推行有其必然性。但是,目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对于我们选定的紧缩货币政策方向,有直接的压力:首先是美国不断降息自救经济,对于我们紧缩压力非常明显,相当于一边在垒堤,一边在放水,如果时间一长,那么这种不协调的后果可想而知。再有国内经济现存的矛盾,压缩信贷一刀切下去必然出现真正需要资金扩张的企业资金短缺,那样紧缩就真的伤及到了实体经济。

      近期,央行又发行了3300亿票据回笼资金,是针对一月份信贷扩张,央行公布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036亿元,同比多增2373亿元。信贷资金在紧缩的时候已经进入市场,对于目前我们遏制通货膨胀的政策目标增加了更多压力,所以不得不大力回收流动性。

      央行多次表示在调控目标的选择上没有多少余地,那么,以上的那些现象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除去总量调控,我们在体制因素方面能不能寻求一些调节的办法,或者进一步依靠技术性调整加以解决呢?现在我们定期存款余额已经是17万亿,M2的余额是40万亿,在这时定期存款如果能够通过直接融资变成活期存款,变成企业的生产资金,放活贷款市场是有调节余地的。不过,从近期来看,因为一些企业的巨额融资冲动,以及大小非解禁,资本市场资金失血已经很明显,企业即便要扩张也难以融到足够的资金,目前直接融资市场是否可担当此重任,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