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行情有些风声鹤唳,但4000点附近的行情本身就在许多投资者的原先预期之内,现时行情的估值水平也不应为惧,只是身临其境时感觉有些惊颤,只是投资者的预期是随市场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下行空间有限,转强尚需等待
原本行情在春节前后因次级债和雪灾因素积弱已久,春节后的紧缩基调不变、巨额增发事项、大非解禁规模巨增、新股扩容等促使行情再下台阶。现在来看,尽管行情从估值水平看,目前对应于2008年公司预期业绩22倍左右的动态市盈率已经具备了抗跌基础,如果用牛市思维看也具备了着底基础。但由于目前诸多重点上市公司的巨额增发事项尚处于议案阶段,一季度公司业绩状况仍是个悬念,目前也正处于“大、小非”解禁的高峰期,新基金发行相对于巨额的存量和增量扩容可能只是“杯水车薪”。因此,现阶段市场氛围迷雾重重,行情要由弱转强还比较难,或有反弹可能空间也不会很大。从时间角度看,以上这些制约行情的因素可能要到3月下旬才能完全明朗化,届时行情才可望水落石出,但是否能形成转折行情重现牛市盛景,以及年内行情的空间幅度还需取决于政策取向。因此,对于行情整体可概括为:现阶段行情下行空间有限,但转强时机尚需等待。即短期仍将维持于低调整理,中、长期取决于融资政策和调控政策的新变化。
再融资是检验估值水平的标尺
市道不同,人们看待再融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在去年牛市盛景中,投资者“拍手欢迎”上市公司再融资,但当行情走弱后投资者又视再融资为“洪水猛兽”,纷纷“用脚去踹再融资”。很长时间以来,无论是投资者还有关于股市的研究人士对A股市场估值水平的高低与合理水平一直争议不休。实际上,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为检验市场估值水平的高低和合理与否提供了一杆最好的标尺。道理很简单,最了解上市公司的是其自身,只有股价超过了合理估值水平,融资投入项目能产生可观的经营回报,上市公司才有市场化再融资的冲动。尤其是股改与股权激励后股东利益已经得到趋同,增发价格是否合算,募资项目的回报是否合算等将更被上市公司所重视。因此,目前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非系统因素给市场带来了系统性压力,其反映的实质是市场原先估值水平的不合理。故而,几个市场化再融资案例对上市公司本身的股价和整个市场都起到了挤压了原先存在的估值泡沫作用。
从历史上多个再融资重点案例看,再融资效应下的行情往往存在以下规律:股价高过合理估值水平——上市公司产生再融资冲动——上市公司发布再融资议案——股价迅速下跌排挤估值泡沫——股价跌到投资者认同的合理估值区,召开股东大会审议再融资方案——方案一般得到通过并上报审批——批后择日实施发行——增发部分上市,如果募资项目盈利预期被投资者认同,且市场处于相对强势状态,增发筹码往往被机构投资者锁定,或产生巨量换手后行情被激发上行;反之,如果募资项目收益预期被投资者认同,但市场处于弱市状态,行情往往会破发并消化一段时间后再“否极泰来”。按照这个规律看,真正到股东大会审议再融资方案的时候,其股价往往已经进入寻求企稳的阶段。
估值中枢在下移,行情结构需重构
目前的行情结构是“大、小分化”,以成份股为代表的大盘股整体疲弱,小盘股与题材股仍“越战越勇”。然而,在公司利润规模和权重因素下,无论大盘股行情多么疲软,其主流股的“江湖地位”是不会变的。因此,在大盘股阵营的行情重心下移后,投资者应注意行情整体估值中枢的下移。此外,上市公司盈利增长幅度放缓、通胀水平高居下的继续紧缩预期、行情走弱后市场信心降低导致资金流入减缓、大非减持和市场化增发、上档积累的待解套压力等都会导致整个市场估值中枢的下移。估值中枢下移可能会导致:(1)虽然有部分股票具备了较好的投资价值,但潜在的涨升空间将不会如原来预期的那么大;(2)行情下跌中“错杀股”将不会再像以前那么丰富;(3)当市场出现估值体系重构时,目前仍有行情热度的,投机性较强的小盘股、题材股、概念类股票可能会产生补跌效应;(4)防御性会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投资策略。
降低操作频率,观察市场机会
虽然下行空间已经不大,但由于牵涉行情变化的许多重要因素还不明朗,近阶段行情可能比较低调,也比较迷茫,近阶段策略上可以降低操作频率,但一定要多看:一看,在目前行情估值水平上若再有恐慌性下跌,则可能构成较好的买入机会;二看,在行情整体估值中枢下移后,密切关注“最后一跌”的机会,从行情动态来看,“最后一跌”可能来自于小市值股票的补跌;三看,近阶段区域性震荡行情中可采取逆向操作策略,即急跌构成买入机会,报复性反抽的急涨构成抛出机会;四看,随着市场投资信心的动摇,基金是否会形成被投资者赎回的效应;五看,如果小市值股票补跌,在3月份行情中是否产生风格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