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路演回放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国内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2008 年 2 月 2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焦点
    紧缩激发另类融资 铜牛市 “中国因素”遭拷问
    解秘铜融资操作路径
    中外机构大打“口水战”
    流动性过剩
    是商品走牛主因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紧缩激发另类融资 铜牛市 “中国因素”遭拷问
    2008年02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黄嵘
      世界把期铜牛市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系在了中国上 资料图
      ●融资性进口铜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出现在市场上;其用途不是用于国内消费,更多的是用来融资和套利。不少业内人士坦言,正因为这些铜的存在,才使得不少国际投资者“误读”了目前的中国需求。

      ⊙本报记者 黄嵘

      

      近期,数以万吨计的铜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各地的仓库流出。一艘艘满载着铜材的货轮驶出荷兰鹿特丹、韩国釜山等地港口,悄然启航,目的地——中国。

      “市场焦点似乎集中到中国铜需求上来了!”

      “中国需求给期铜市场带来非常稳固的需求支撑。”

      …………

      国际投行们正在集体唱多期铜市场的“中国需求”,在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之一——美国陷入次贷泥潭之际,世界把期铜牛市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系在了中国身上。事实似乎也的确如此,伦敦金属交易市场的期铜价格再度突破了8000美元,同时中国1月铜进口数量再增6%。

      奇怪的是,伴随着伦期铜的强劲走势,以及大量进口铜的到港。今年以来,中国期铜价格却一直在现货价格的拖累下出现滞涨。

      是什么样的因素拖住了中国铜价的后腿?各大投行口中一再重复的“中国故事”到底是真是假?

      记者在和国内铜现货企业以及消费商的交流中,了解到目前国内市场上有一种业内所谓的“融资性铜”存在。而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上面的疑问。

      业内人士介绍,在紧缩性政策、银行贷款收紧以及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该类“非消费性铜”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出现在了市场上;其用途不是用于国内消费,更多的是用来融资和套利。不少业内人士坦言,正因为这些铜的存在,才使得不少国际投资者“误读”了目前的中国需求。

      融资性铜大行其道

      “在每次银行收紧银根时,就会有很多企业去进口所谓的‘融资性铜’,然后在市场上抛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套出部分资金。”一位现货企业人士介绍,“很多企业都用此方法作为银行贷款的一种替代。”

      “进口铜有融资功能,这是业内众所周知的。过去除了一些房地产企业利用其融资外,其他人很少会将其视为一种融资工具。”另一位进出口企业人士向记者介绍道,“但自从去年底银根收紧之后,很多需要资金又难从银行处获得贷款的企业,主动来向我们进出口企业询问此事,希望我们能帮他们进口铜,以此来达到融资目的。我当时就意识到,接下来市场可能会出现带有融资目的的进口铜,这并不代表真实的中国铜消费需求!”

      上述企业人士还认为,虽然目前很难统计出这些融资性铜的数量,但是从1月份铜进口量的巨大增幅来看,融资性铜在其中的贡献并不小。“因为融资需要,企业一般委托我们进口铜的数量都是在千吨以上的。一家企业一次进口低于1000吨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上述人士表示。

      按照目前现货铜每吨6.6万元计算,一次进口1000吨铜,该企业预计可以融得6000多万元资金。

      据这些市场人士介绍,融资性铜的进口主要是在去年12月,因为当时伦敦和上海两地铜比价在8.3以上,即进口铜不会亏钱。一般情况下,从LME亚洲仓库点价进口的铜需要1个月的运输时间;从其它地方则需要2个多月的运输时间。因此,预计今年一季度铜进口数量增幅会较大。

      从最新公布的1月海关数据看,今年1月铜及铜材的进口数达到了23.9万吨,比去年12月增加了6%。去年12月未锻造铜和铜材进口量为22.45万吨,较11月的22.37万吨只增加了0.36%。其中,1月中国进口未锻造铜为15.81万吨,同比增长7.1%,比去年12月增长了19%。通常情况下,铜进口都被国际投资者视作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标杆,今年1月份的进口增长幅度已远远超过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与此同时,参与国内现货铜交易的企业也都赞同这种“库存转移”的说法。他们认为,国内的铜现货供给的确非常充裕,“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某些企业的融资需求以及套利需求。

      紧缩性政策引发另类融资

      “融资性铜”,顾名思义,进口时并不是完全用于国内消费,更多的是用于融资和套利。在紧缩政策下,进口铜通常可以作为银行贷款的替代融资工具。

      市场人士介绍,由于铜的单价金额较为巨大,国内外都有期货市场可以锁定进口风险和利润,因此铜较其它商品更具有融资优势。用铜来融资的通常的做法,是利用“信用证进口”融资。信用证的承兑日需要90天甚至180天,也就是说企业在获得货物后在3个月或者半年后将资金还给银行。因此一些试图获得资金的企业,如果在取得铜后将货立刻在市场上抛出,便可套现出资金。按照信用证的承兑日计算,这部分资金可以自由使用90天或180天。这相当于先拿货后付款,在付款日之间的这段时间内,只要将货套现,这些套现资金就等于是融资。

      “如果企业还需要继续使用这笔资金的话,只要继续进口,继续开立信用证,套出的新货款支付掉旧的进口款项,前后衔接好就可以了。”进出口企业人士说道。“除此之外,由于信用证开立的是美元资金,而进口企业获得的货款是人民币,这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套利和套汇的空间。”

      据介绍,一吨铜通过上述做法,其无风险套利和套汇空间大约在500至1000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伦敦价格高于国内价格500至1000元的话,很多企业都可以通过进口铜的方式来融资。”

      据了解,数年前,这种利用进口铜融资的方法曾经被房地产企业大量采用。一国内现货企业向记者介绍“哪怕伦敦价格高于国内价格,即进口亏损时,这些房地产企业也愿意做。因为他们用这笔资金去投资获得的高额利润,能够填补此种亏损。这就是为何在2004年之前,当两地比价不利于进口时,国内每个月都还存在着铜进口。”

      金属分析师陆承红表示:“在过去,进行‘融资性铜’操作的企业,首先都会有需要资金投入的高收益的项目(比如房地产投资等),而又难以从银行处获得贷款,于是便通过进口铜的方式替代银行贷款融资。”

      中国价格屡屡“跑输”国际

      由于“融资性铜”最终还要在国内市场消化,因此必将给国内市场带来巨大压力。这从最近这段时间国内铜市场价格的疲软也可初见端倪。

      今年以来,一直存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隔夜伦敦铜价激动人心地大幅飙涨之后,第二天中国铜价的走势却总是高开低走,似乎总有一只无形的巨手按住了国内铜价,让国际投资者“很失望”。

      中国的春节长假期间,国际铜价在库存大幅减少的配合下,走出了近乎完美的突破行情。伦敦期铜价2月5日的收盘价7110美元/吨,到2月12日(国内开盘的前一个交易日),其收盘时价格已达到了7830美元/吨,短短六个交易日里面,国际铜价上涨了720美元,涨幅超过了10%。

      就在国内投资者以为春节长假结束后,国内铜价也必将以畅快淋漓的大涨行情迎合国际走势的时候,国内铜价却给做多者当头泼了一盆“凉水”。

      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主力合约0804先受外盘影响,以64590元/吨开盘,顺势涨停(4%)。但涨停仅仅维持了约4分钟左右,沪铜价格随后开始大幅滑落,最终以接近全日最低价收盘,涨幅收窄至2.48%。而从持仓看,该合约持仓大幅下降了8904手,多头主力在高位减仓迹象明显。期待中的大涨行情并未出现。

      2月19日,伦铜再次发力,以2.76%(220美元)的涨幅成功突破了8000美元/吨这一重要关口(在历史上铜价只有4次冲破8000美元,最高为8800美元),收于8190美元/吨。可第二日的沪期铜再次以“高开低走”给予了回应。主力0805合约以67000元/吨开盘,但没多久价格便大幅下滑,最终收于66210元,涨幅收窄至0.06%,较前一交易日上涨了40元。

      记者截稿时的统计显示,从今年初至昨日,伦期铜从6695美元/吨上涨至8160美元/吨,涨幅约为22%;同期沪期铜从57800元/吨上涨至66700元/吨,涨幅约为15%;国内铜现货价格从58950元/吨上涨至66600元/吨,涨幅约为12%。

      在结束采访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期货分析师意味深长地向记者表示,“其实,我相信国外投行心里很明白这些融资性铜的存在,因为相当部分是它们进口给我们的。”“所以我才说,它们‘误解’了部分的中国需求!”

      尽管融资性铜对国内铜市场的影响到底如何,还难最终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只要存在套利的空间,类似铜市场上发生的故事,必将在其他市场重演。

      ■小贴士

      为什么是铜?

      据业内人士介绍,铜具备两大特点:

      一、每吨单价高,可以降低通过进口的融资成本;尤其在近几年的商品牛市,铜价从之前的2000多美元/吨已涨至8000多美元/吨,翻了近4倍。这样每吨可以融资的金额也就更多,不像一些农产品,进口相同的数量,从中融资的金额却远不如铜。

      二、该品种在国内外都拥有流动性良好的期货市场,可以将进口过程中的风险锁定。这也是为何其他的(例如钢铁等)大宗商品不能用作融资工具的重要原因。据介绍,在整个融资过程中,从进口到国内卖出套现过程中价格波动是最大的一个风险所在。而两地拥有了期货市场,只要在两地各建一个反向头寸,进行套保,这一风险基本上能够被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