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国内
  • A1:市场
  • A2:股市国内
  • A3:金融机构
  • A4:基金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7:专栏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财经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2008 年 2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特别报道
    国内最大限价房项目离奇变身 成单位豪华自建房
    变了味的限价房,
    乱相亟待反思
    上海楼市另类限价:单价2.5万元以上等三类高价房严控入市
    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会决议公告
    宁波康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业绩快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变了味的限价房,乱相亟待反思
    2008年02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于兵兵
      ⊙本报记者 于兵兵

      

      上海证券报此次耗时长久的限价房调查结束了,我们的初衷是了解广州限价房现象的可复制前景,以帮助中等收入家庭用更理性、客观的心态期待限价房的未来。然而,随着调查的结束,我们的心情也变得有些沉重。

      不可否认,中央鼓励限价房的政策初衷可贵。通过限制土地价格,进而限制住宅销售价格的方式为更多中等收入家庭圆安居梦想,这在和谐社会大背景下,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信息。但是,如果限价房政策在地方执行中悄然变味,这一初衷又能实现多少呢?

      乱相一:限价房地块有“套餐”。为了刺激开发商的开发热情,广州多个限价房配套商品房用地甚至别墅用地。由此,限价房项目成为开发商追逐高档项目的又一个窗口,限价房地块招拍挂信息前,站满了实力雄厚的地产巨鳄和地方实力企业。而实际操作中,企业往往以压缩限价房用地,提高限价房容积率的方式提升商品房的品质,以抬高价格。暴利由此产生,限价房一边的品质却很难保证。

      乱相二:单位自建房混水摸鱼。同样为了满足大型企业的需求,地方政府将限价房地块项目以优惠价格卖给企业,用于单位自建房的建设。一个混淆视听的概念是,地方政府以参杂了单位自建房的项目表彰限价房政绩;实际上,能够真正从公开市场上购买的限价房大幅缩水。另一边,大型企业员工用最低的价格住上三房、四房、复式甚至别墅,社会公平与和谐再受质疑。

      还有将限价房用地补地价后变身商品房的可能,等等等等。

      乱像丛生,根源为何?“Make a deal!”一位市场人士一语道破天机。在政策和细则没有先行的情况下,这是一个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也是一个某些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交易。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彰显宏观调控业绩,千方百计凑足保障类住房的数量。短期内既可以稳定市场,又可以提高政绩。另一边,再和开发商商讨多种对策--保障弱势群体住房需求的动力,远不及关注自身市场数字化效果和保障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的动力强劲。

      乱相的危害可想而知,若有若无的寻租空间自不待说,就是现在刚刚矗立起来的崭新限价房,能为需求者带来多大的居住满足感,实在有待检验。根据我们的调查,某限价房楼盘为两梯九户设计,局促的空间就是为旁边的非限价房部分提供开阔视野的可能。设计师称,这在住宅产业已经走入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可悲的信号。

      即便如此,应该肯定,广州的限价房在某种程度上为全国做出了响应中央号召的执行表率。“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一位广州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也这样感慨。而我们的报道,是期望在肯定初衷的前提下对地方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住房保障市场任重而道远,如果一心只在用限价房价格拉低城市住房均价的数字游戏上徘徊,如果不对工程质量和实施过程做到切实的全程把关和监控,限价房或许只是昙花一现,或许很快轮为“滞销”,或许反而有违和谐。

      更多的对限价房的反思,期待来自于地方政府自身,甚至有责任的开发商们,一个新生事物从缺憾到完善,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