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国内
  • A1:市场
  • A2:股市国内
  • A3:金融机构
  • A4:基金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7:专栏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财经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2008 年 2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钱沿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钱沿周刊
    资本市场风浪急
    银行理财产品遭信用拷问
    工行发售“稳得利”
    增强型信托融资产品
    上海理财专家:做个时尚理财主妇
    民生银行
    新推多项理财产品
    短期固定收益类产品
    受市场热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资本市场风浪急 银行理财产品遭信用拷问
    2008年02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涂艳
      资本市场风浪急

      银行理财产品遭信用拷问

      ⊙本报记者 涂艳

      

      就在浦发理财产品零收益纠纷烟雾尚未散尽之际,几乎波及银行系的理财产品纠纷硝烟又起。投资者、银行、媒体、学者等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再次齐聚暴风眼。分析人士纷纷表示,如果全球资本市场继续恶化,银行理财未来或将再度陷入“无米之炊”境地。

      

      保本浮动收益类首当其冲

      据记者调查,在此次第二轮风波中,中外资银行均受到了“牵连”。其中,深发展的“聚财宝飞跃计划”2007年1号股票篮子挂钩型理财产品、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人民币第十二期”和渣打银行的“聚通天下”金猪宝贝股票产品等几款产品受到较重打击。

      其中,前两款产品都是保本类挂钩产品,和浦发那前款汇理财产品一样,虽然它们都挂钩内地或者香港的几只看似“光鲜”的股票,但是并非银行直接用募集资金去投资股市,而是在主要投资固定收益类的票据以求保本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浮动收益条款。

      正如民生这款产品“投资者无须对股票走势做出方向性判断,只要金融板块内的各股走势趋同,即有机会获得较高收益”的介绍和深发展产品说明书中的“由于该产品挂钩股票,并且收益主要取决于三只银行股一年后波动幅度的接近程度,因此,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该款产品比较适合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且愿意博取高收益的投资者”风险提示一般。本质上,这三款中资银行的产品都是在博取一定期限后的几只股票股价的涨跌幅的接近程度,即“同涨同跌”就可以获得合同中所说的“预期最高收益率”。

      至于渣打银行“金猪宝贝”这款尚有22个月才到期的产品,记者了解到,它也是一款保本类产品,只是它挂钩的是4只投资婴幼儿产业国外股票,预期14%的最高收益率和现金的收益表现也受到了部分投资者的质疑。

      在谈到银行系理财产品目前正遭受的信用拷问之时,国内某银行的产品研发部门经理表示:“其实这些产品和它的设计有很大关系,并非如投资者理解的由银行直接投资挂钩股票,浦发零收益事件其实就是一次生动的投资者教育。现在,第二轮收益风暴又来了,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炮声’果然声声不绝。”

      在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笔者发现,2007年全年,银行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发行866款,占比为36%,而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发行659款,占比为27.4%。也就是说2007年浮动收益产品占到全部产品数63.4%。“由于加息因素影响,很多银行都抓准市场偏好,大力推出浮动收益类产品。而挂钩品种也迅速向股票和基金等市场渗透。”该研究所李要深研究员向记者分析道。

      

      QDII产品难逃风波

      另外,原来一直以“适合稳健型投资者”标榜的银行系QDII产品也难逃此次风波,近日媒体频繁报出的东亚银行QDII浮亏近70%的报道让不少投资者慌了神。原来,此款于去年9月间在全国发售的“利财通1期”产品是挂钩一篮子港股,并在前一年半中将所有募集资金投资瑞银结构性票据的,盈利模式上它和以上产品并无区别,只是QDII产品不承诺保本。

      自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之后,国内银行及其基金系QDII产品的投资业绩每况愈下,虽然银行系投资票据的QDII产品占到总数的67.9%,但是类似“利财通”之类的产品还是受到了牵连。记者了解到,外资银行的QDII发行产品占到国内QDII的62%以上,发生账面浮亏的产品远不止一家,工商银行东方之珠代客境外理财产品第三期2月25日最新净值为0.8514,招商银行 “金葵花”—— QDII系列之“景顺中国基金”链接票据就曾经在1个月内净值上涨19%,而截至2月26日52.98的净值就较起始日下跌了21.1%。

      

      客户与银行的争议焦点

      其实,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的现象由来已久,在此次风波中投资者从幕后站到了台前,和银行唱起了对台戏。

      “真没想到!”购买了东亚银行“利财通1期”的周小姐很是激动。周小姐是位公司白领,对于理财没有太大概念。但是在银行打出“首月保证年收益率30%的固定收益,有机会缩短投资期限只2个月更可赚取15%年红利收益”的宣传口号后,她毫不犹豫地掏了10万元进行投资。“虽然我知道年化收益率是个预期,但是所谓的‘保证’和‘固定收益’之类字眼出现时,我的潜意识已经认为该产品会有很大的投资回报。”

      而东亚银行理财经理表示,产品说明书中就已经很明确表明了它是一款非保本的结构性QDII产品,虽然首月有固定收益保证,但是随着海外市场的波动和本款产品的收益结构设计,产品在到期之前是出现浮亏是正常的市场风险。

      而对于渣打银行的这款保本型“聚通天下”金猪宝贝产品,投资者对其出现年损失5%的怨言也日渐得到媒体和大众的关注。“与当时理财经理的稳赚钱的吹嘘比起来,我只求保本就好。”在去年5月18日购买了10万元该产品的孙女士很是无奈。

      而一位渣打中国的市场部门经理坦言:“次贷危机对美国零售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导致一些服装、玩具以及和消费相关的行业出现了业绩不佳的情况。以上情况同时也导致渣打银行于去年5月份推出的以消费品板块股票为主要投资标的的金猪宝贝系列产品表现一般。”

      风波背后的思考

      在矛盾的背后,我们需要思考,究竟是银行之责,投资者之过抑或监管不力?

      西南财大李要深:投资者和银行都难辞其咎。投资者在和银行签订合同之时就应该对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有个权衡,光是听信推荐或迷信宣传都是很不理性的。在投资观念上,随着浮动收益类产品的份额加大,投资者要做好充分的市场波动对收益影响的准备。如果真有类似挂钩股票市场的产品出现较大亏损,投资者要在权衡好提前赎回的成本后再做决定。有些产品具有累计收益保证功能,如果盲目赎回不但可能错过最终的产品收益,还会由于没有持有到期而损失这块额外收益。

      至于银行,将销售环节理财经理的素质提高并做好产品的信息披露将是更有利挽回形象的良策。另外,我国的银行在危机公关上的处理能力非常不足,多做一些投资者教育很有必要。

      民生银行理财专家:随着广大市民投资理财热情的提高,特别是最近资本市场出现波动,银行的理财产品市场变得活跃起来,投资者很容易陷入以下误区,即只关注产品的收益率,认为预期最高收益率就是最终收益率,只买合同上写明保本保收益的产品和不敢买不写预期收益的产品。其实,大部分产品的收益率都是一个估计值,片面迷信这个数字是较幼稚的想法。认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承受态度是前提,银行一般将理财客户分为保守型、稳健型和积极型三大类,客户自己的准确定位很重要。其次,投资者切忌盲目跟风,了解产品的投资方向是判断产品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关键。此次风波中的大部分牵连产品都是挂钩于境外证券市场,如果提前能认识到风险就不会发生相关的不理解情绪。最后,产品的流动性也值得关注,产品是否可以赎回,费率是多少,能不能质押都是流动性成本。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在有关监管问题上,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确实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有许多银行的产品净值、收益状况收益披露的并不及时,对投资者造成了一定的误导。另外,有些产品在期间就出现零收益现象,虽然不能提前赎回,但是到到期之日银行才告知投资者“惨痛的现状”,很多人至少在情绪上很难理解。我们也期待着监管的相关政策早日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