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时事国内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海外
  • 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8:路演回放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路演回放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4:艺术财经·投资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2008 年 2 月 2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悲观预期将
    促使美国持续降息
    镜鉴日本教训
    化解经济系统性风险
    制衡力量缺位下的漫游费能走多远?
    勿将“解禁”与再融资等量齐观
    住房保障嫁接于市场必然走向畸形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镜鉴日本教训化解经济系统性风险
    2008年02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玉贵
      ⊙章玉贵

      

      世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日前乐观预测: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至30年里依然有望保持10%左右的年增长率。根据林毅夫的预测,中国经济将在世界经济史上保持超过半个世纪的持续繁荣期。

      笔者认为,对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乐观的预期除了能够鼓舞士气,本身并无实际意义。我们既要看重中国多年来积累的比较优势,更应冷静思考制约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约束条件,以及中国经济一些潜在的风险。唯有如此,才能镜鉴往昔教训,求解中国经济持续繁荣之道。

      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并没能掩盖潜在的风险。且不说在支撑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制度和技术的任何一方面,我国并没有骄傲的资本。特别令人忧虑的是,作为一个尚处于转轨经济阶段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却开始表现出日本在完成工业化以后才出现的部分经济症状。

      30年来,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加上对出口的偏好,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器,尽管在2007年中国取得的11.4%的经济增长率中,消费以4.4%的贡献率首次压过投资的4.3%,但数据显示,经济的投资倚重一直过高,日本即便在高速增长时期,投资的比重也没有超过35%。相形之下,中国多年来的投资比重高达45%,而欧美国家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一般为3:1。在经济内部失衡的同时,外部失衡也未能幸免。对出口的过分偏好尽管换来了巨额的外贸顺差,但由此引致的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加剧,出口产品的贱卖以及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破坏等负效应,其实一点也不比显性的收益小。所以,在中国的繁荣景象背后,在外商对中国投资趋之若鹜的喜人形势背后,我们更应该警惕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不惜寅吃卯粮的投资与生产狂热。

      当一个国家的股票交易手续费和印花税的总和已经超过了所有上市企业的利润总和的时候,当上市公司的1/3的利润来自于对正业以外的投资的时候,当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是以经济繁荣今后还将持续下去为前提的时候,资本市场的可持续性是值得追问的。

      另外,内外经济的失衡极有可能使免疫能力一直在较低水准徘徊的中国金融体系,在愈来愈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几率是否仍值得警惕?鉴往知来的反思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愈益开放与联动的竞争世界中一直作为一个例外继续免受外来的冲击。而基于收入差距扩大而产生的不稳定因素也可能进一步加大政府的管理成本。

      因此,往昔教训自当镜鉴,仰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既已被证明为效益不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当是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点。管理层目前施行的见招拆招的措施,解决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当今中国经济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如何化解过去长期积累的矛盾。化解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既有赖于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技术的不断升级,更要在冷静思考制约经济长期增长的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能够使经济持续保持活力的增长机制,以促使中国经济向又好又快发展。(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