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道信托公司推出私募基金信托产品,成为私募阳光化的重要途径。近两年,阳光私募发行渐入高潮,仅在深圳国投和平安信托挂牌成立的阳光私募基金信托产品就将近百只,阳光私募的业绩表现和市场行为,已经日益为市场其他投资主体所关注。为追踪这一市场重要力量的动向,上海证券报基金周刊自本月起,每月将定期推出阳光私募月报。
⊙本报记者 周宏
一场突然而至的调整,令得部分阳光私募基金的头上暂时蒙上一阵阴霾。
根据本报基金周刊最新的统计,截至2月末的公告净值,仅在深圳国投和平安信托挂牌成立的阳光私募基金信托产品就有28只跌破面值。其中,面值最低者已经跌近83元/份(100元面值)。而由于相当部分基金尚未公告截至2月末的净值情况,实际亏损程度可能更为严重。
一切正如基金周刊农历新年发布的鼠年猜想中所言,进入门槛很低、鱼龙混杂的阳光私募产业很可能在调整市道迅速进入淘汰分化阶段。
2月私募产品普遍下跌
根据本报的最新统计,1~2月间,由于A股市场的暴跌,股票方向的阳光私募产品净值出现普遍下跌,平均跌幅超过8%。
其中,去年9月份后成立的信托产品成为重灾区,截至上周末公布数据,净值较低的5个信托产品分别为深国投*林园2期、金域蓝湾、银信宝、开宝1期、鑫鹏1期等,其中单位基金净值最低者达到83.34元每份(100元面值)。上述信托产品的成立时间均在去年9月以后,市场人士推测,成立时间较晚、建仓成本较高可能是上述信托产品跌破面值的重要原因。
由于统计截止日期的不同以及投资操作等因素,2月公布的阳光私募产品的收益率再度出现大幅分化,各信托产品中最近一个月的净值下跌较大者跌幅超过17.8 %(深圳国投*开宝1期信托产品,统计截止日期为2月15日),而涨幅较大者竟有1 %左右的微利(截止日期为2月22日)。上下差距拉开近20个百分点。
另外,由同一投资公司顾问管理的多个信托产品之间收益率也出现较大差异,比如,武当1期与武当2期的月度收益差距接近5个百分点,尚雅3期和尚雅2期的月度收益率差距达到4个百分点以上。上述结果同样值得关注。
部分私募依然有超额收益
当然,对于基金投资而言,一个月内的收益表现很可能受到各种短线因素的影响,并不能作为评价私募基金投资能力的标尺。
从6个月的时间跨度考虑,部分私募基金的收益率还是让人眼前一亮。其中,深国投*亿龙中国和亿龙中国2期信托过去6个月的收益水平分别为31.83%和18.12%(截至2月5日),相比同期上证指数的表现分别有27%和14%的超额收益。
平安财富*淡水泉成长1期,过去6个月的收益水平超过27%(截至2月22日),相比同期上证指数的表现有38%的超额收益。
另外,包括,深圳国投*星石1期和2期的过去6个月的收益水平达到了10.7%以上,深国投*尚诚信托(截至2月20日)过去6个月的收益达到8.7%。相比同期的指数表现也有10%以上的超额收益。
考虑到过去6个月A股市场的跌宕起伏,这样的表现说明,部分私募基金仍然有能力可以战胜市场的波动。
投资风格分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托这个阳光的平台上,一些运作有时的私募基金正在凸现各自不同的的投资风格。
从整体看,私募基金的运作表现出了一定的风险控制意识,大部分基金遵从了配置型基金的运作思路。这从去年私募产品整体收益率跑输公募股票型基金,而今年跌幅整体小于公募股票型基金中可以看出。而这与阳光私募基金更倾向于追求绝对收益的目标是一致的。
另外,部分私募基金的整体投资风格在过去1~2年的操作中日益明显,其信托产品的净值表现也明显的风格化。其中,风格相对进取的晓扬中国机会、平安价值增长等信托产品,在去年各类私募基金中收益率靠前,而在本轮市场调整中,上述信托产品的净值的波动整体也较大。与此同时,星石、亿龙、朱雀等信托产品的波动幅度明显要低于同业,这亦与信托投资顾问的投资风格密切相关。
值得警惕的是,在去年末前后成立的个别信托产品,在操作中出现了明显“冒进主义”的倾向。个别基金甚至在年初成立的短短一个月内跌幅超过15%,显示上述信托产品可能存在过于激进的投资操作和片面追求盈利的倾向,上述情况显然值得同业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