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公司巡礼
  • 4:两会特别报道
  • 5:焦点
  • 6:两会特别报道
  • 7:两会特别报道
  • 8:广告
  • 9:两会特别报道
  • 10:两会特别报道
  • 11:金融·证券
  • 12:观点评论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16:上证研究院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信息披露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私募
  • C16:基金·人物
  •  
      2008 年 3 月 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书评
    反哺农业重在长效机制
    《海星模式》
    《公司》
    国家大战略中的珠三角
    《美国银行》
    《米与盐的年代》
    市场规则和体系
    可以有多种形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家大战略中的珠三角
    2008年03月0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呙中校
      《珠三角大悬念》

      肖南方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呙中校

      

      改革开放30年,“珠三角”从小概念(广东省内珠三角东西两岸九个地市)发展成为大珠三角(再加上港澳),乃至于近年的泛珠三角(即9+2省区合作)的概念,这是经济发展推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势所趋。进入21世纪以来,珠三角加快内部整合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也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发展与环保如何平衡?产业结构如何升级?外来工待遇为什么难以提升?究竟是广州、深圳还是香港来主导珠三角?等等。加上长三角整合之势所形成的对比,珠三角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越来越多为人关注。3年前,一篇《珠三角失去竞争力了吗》在网上广为流传,一定程度上回应了那些问题。现在,肖南方先生推出了《珠三角大悬念》,从点到面系统地探讨珠三角未来的发展趋势,书中列出的几个大悬疑自然是最吸引人们注意力的。

      首先是, 作为中国经济三大引擎的珠三角何时也能有一个“新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最早向国务院申请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但一直没有得到正式批复,深圳“特区”如今又“特”在哪里?目前我国的新特区分别是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以及重庆和成都的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去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在向人大提交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落实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进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经济特区等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显然,把深圳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中央不但有此打算,而且已经提上日程。但是让人困惑的是,深圳至今仍差跨过这最后一道门槛。

      事实上,深圳早已在着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包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及改革创新综合试点等。2005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深圳时说得非常明确:“经济特区本来就具有改革‘试验田’的功能和使命,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国家改革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言外之意,作为特区,深圳在改革创新的空间上其实应该比综合改革试验区更有条件,也应更有作为。此后深圳在新特区的申请上也就顺天时而动,而不那么迫切了。因为大家终于发现,深圳虽然没有获得名义上的“新特区”名号,但是中央原则上已经通过,按照这个方向做就行了。

      深港创新圈方案首先由深圳提出,由于这个方案可以弥补香港科技产业的不足,而在近两年得到香港的积极回应。不过,香港自然不满足于这样的创新合作,他们有更大的谋划,那就是“港深大都会”方案,深港创新圈的发挥空间因此受到很大限制,不过可以认为是深港合作的一个大环节。但无论是哪一个方案,中央都没有明确表态。

      第二个大的悬疑是泛珠三角合作为什么没有得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支持?或许泛珠三角概念与中国长久形成的区域发展理念不尽吻合,比如江西这个传统上属于华东经济圈的省份,在泛珠三角就显得很尴尬,尽管珠江水系的确涵盖了一小部分江西省。另外,因为资源的考虑把云南、四川拉进来也是值得讨论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以广东为主导的方案中,香港的地位和作用不清晰,至少是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虑及此,第三大悬疑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不但泛珠三角没有列入中央级规划,就连广东省也没有单独提出。“与之相对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已被作为中央级的两大区域规划试点率先启动”,广东有学者为此而担忧。尽管国家发改委在回应这个问题时说,珠三角之所以未被单独提出,是因为该地区问题可以在省内解决,无须提至国家层面。但实际问题并不那么简单,不说泛珠三角合作,珠三角内部合作涉及港澳,必须有中央层面的协调。因此,个中的缘由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对媒体说得很清楚,至于国家未将“泛珠”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功能区,国家有国家的考虑。广东不会因纳进就发展,不纳进就不发展。他说,“9+2”是自愿的合作,大家积极性都很高,广东将一如既往推进“泛珠”合作。

      “十一五”规划对广东及珠三角的交待模糊,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巨大悬念,但也给珠三角更大的想象空间——珠三角区域发展战略需要从一个中国社会急遽转型、并作为世界大国迅速崛起的背景下提出,而现在的区域合作方案都不足以支持这样的宏伟构想,因此,对于这些局部性方案中央原则上认可,在现有条件下可以逐步实施,但是都不可能归于系统的全局性战略方案之下的。

      如前所述,珠三角全局性战略应是基于中国社会急遽转型、世界性大国的背景提出,应该基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世界级国际都会这个条件提出,它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还应有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多重意义和作用。因此,全局性战略不是没有,而是要等待提出的时机,尤其是香港社会的心态和政治氛围。

      香港回归以来,与内地的整合颇多曲折。关于深港大都会的提议,二十多年前深圳和香港都有人提过,但是那时香港一直抱着“大香港主义”心态,和者寥寥。而现在香港政府智囊团推出深港融合的十大建议,则让香港急于与内地整合的心态一览无遗。港人心态的转变,其背后也是经济的动力,一方面中国内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币加速升值,已经隐隐然可以看到一个影响未来世界格局的大国正在崛起,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飞速发展和上海潜藏的实力让香港备感压力——香港弹丸之地,人多地少,资源贫乏,不进则退,今日不努力,岂能有明天?

      目前香港对与内地整合的积极心态与热情,为下一步珠三角大战略的提出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从这个角度出发,珠三角的诸多悬疑,都为珠三角预留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