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公司巡礼
  • 4:两会特别报道
  • 5:焦点
  • 6:两会特别报道
  • 7:两会特别报道
  • 8:广告
  • 9:两会特别报道
  • 10:两会特别报道
  • 11:金融·证券
  • 12:观点评论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16:上证研究院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信息披露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私募
  • C16:基金·人物
  •  
      2008 年 3 月 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书评
    反哺农业重在长效机制
    《海星模式》
    《公司》
    国家大战略中的珠三角
    《美国银行》
    《米与盐的年代》
    市场规则和体系
    可以有多种形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反哺农业重在长效机制
    2008年03月0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党国英
      《强农·惠农》

      ——新阶段的中国农村综合改革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

      ⊙党国英

      

      多年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并出版了大量专题研究成果,这本篇幅达50万字的《强农惠农——新阶段的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就是他们当下集中国农村研究之重要成果的最新力作,反映了他们的研究网络(团队)对农村问题综合性研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全书由40余篇研究报告和论文组成,具体包括统筹城乡发展、乡村治理和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三个方面。几篇极有分量的研究报告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的骨干研究人员在历时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完成的,书中还收录了几篇国外学者介绍国外农村公共服务工作的经验、讨论中国农村政策调整问题的论文。

      要我说,这本论文集的一大亮点是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先生的文章。段应碧先生认为,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农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农村发展还面临严峻挑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多年来欠账很多,是我国粮食产量不稳、农民增收不快的重要原因。另外,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变得比过去更加严峻。在传统上我们认为有比较优势的农业生产领域,相应的产品出口增长并不快,而那些我们总以为缺乏比较优势的方面,相应的产品进口增长速度大大超出了预计。连续三年,我国出现了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这在历史是头一遭。国内农业生产形势也面临一些新的复杂情况:农业小规模经营不利于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农民高度兼业化不利于农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农村轻壮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业主要依靠老年人和妇女经营,不利于农业吸收新的科学技术。

      对于这些新问题,段应碧先生主张尽快加强三方面课题的研究:一是怎样建立起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二是现阶段小规模农业如何转变为现代农业;三是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可以说,《强农惠农——新阶段的中国农村综合改革》这本论文集正是对段应碧先生所提问题的一个回应。书中汇集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从不同方面探索了这些基本问题的具体方面。

      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的骨干研究人员撰写的几篇专题调研报告带给人们诸多思考。2007年,由中改院执行院长迟福林先生组织课题组赴江苏、浙江、四川和湖南等省调查,就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状况做深入的案例研究,同时,他们还在全国范围做了农户问卷调查。这些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对于我们了解目前我国农村实际状况和农民的心理状况大有益处,对于政府有关部门调整政策更有参考价值。

      例如,调查发现,大约46%的农民担心国家的“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会发生变化,还有约7%的农民对这项政策是否会改变无法判断。这个数据说明,目前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目标与它的实际作用很不一致。土地政策的设计是要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意识,以便耕地保护和利用在我国十分稀缺的耕地资源,但农民实际感受到的土地财产权并没有政策所期待的强度。显而易见,调整土地政策已是十分必要。

      与偏重理论和历史探讨不同,多年来,中改院对中国改革研究始终注重通过第一线的调查研究提出政策改良的建议。本书所提“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推进新阶段的农村综合改革”十二条改革建议,正反映了这个显著特点。这些建议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方面。

      第一,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这个建议在当前很有现实意义。近几年,国家把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而中改院课题组则认为,农村综合改革局限于这样三个目标是不够的,进一步改革应该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整个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设以及自上而下涉农机构的统筹安排。我以为,这个改革建议的确是切中时弊。

      第二,以统筹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我完全赞成中改院课题组的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总结我国农村改革的经验,一切成就应归结为市场化改革的贡献;一切问题则应该归结为市场化改革程度的不足。判定一个经济体的市场化程度的标志,当然主要是看其要素流动的市场化程度,若按这个标准,我国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基于这样的认识,中改院课题组提出了详尽的推进我国农村要素流动市场化的若干具体设想。

      第三,把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作为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中改院课题组为此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政策调整建议。我注意到,有的建议已经得到高层的注意,一些酝酿中的改革方案事实上已经采纳了他们的方案。比如,他们建议在国务院成立地方事务部,以便更合理地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国家对农业大省和其他落后地区的经济支持。这个建议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是有道理的。

      第四,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着力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这一条做好了,众多复杂关系的理顺也就顺理成章了。中改院课题组基于对现状的切实了解而提出的多种设想颇中肯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