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中旬以来,市场上对再融资问题的讨论一下子升温,而且从市场倾向上来看,再融资被等同于恶性圈钱是导致大盘下跌的主要推手,而这种评价显然有失公允。
客观而言,再融资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低成本筹集资金,加快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公司要求进行再融资,也是它行使自己的权利。从大方面来说,这更是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实现金融脱媒所需要的。在历史上,也并不缺乏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做大做强,推动企业上台阶,给股东带来丰厚回报的实例。目前沪深股市上的绩优篮筹股,很多就是在不断再融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而投资者通过多次投资这样的公司,使所持有的股票数量不断增加,股票市值也随之提高,从而取得了双赢的结果。
那为什么在中国平安、浦发银行的董事会提出再融资计划之后,市场出现强烈反应,其股票也连续大幅下跌,并且拖累整个大盘呢?这种状况的出现,不能说是偶然的,需要作深入分析。再融资是上市公司要求股东追加投资的行为,既然是这样,它就一定要符合这样的要求:再融资计划的提出不会导致公司股票明显下跌;再融资本身能够给股东带来切实利益;再融资的实施对于整个市场的稳定有积极作用,只有做到了这些,再融资才是受欢迎的。股东能够通过再融资获得财富增长,既是因为再融资提升了上市公司竞争力,增强了创利能力,也是因为再融资使得公司股票市值在同口径下有了新的增长。而如果因为再融资的提出使得公司股价大跌,再融资本身也没有能够取得应有收益,并且还引发了市场供求关系紧张,那么这样的再融资当然是不可能为市场所认同的。充分考虑市场对再融资的承受能力以及再融资本身在操作上的可行性,是再融资能否为市场所接受的前提。离开了这样的前提,再融资自然也就不会受到欢迎。
现在看来,中国平安在市场很脆弱的情况下提出规模达到1500多亿元的再融资计划,这本身就是不妥当的。由于它使得市场本已紧绷的供求关系进一步紧张,这就不但导致了其股票的下跌,而且还引发了大盘开始一轮跌势。浦发银行上市以来发展很快,也多次进行了再融资,公司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通过不断再融资来发展的,这次提出要再融资,理由就是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已经不高了。这虽然不是没有道理,但这种一步也不能离开外界输血才能快速发展的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呢?当股东们开始怀疑这个问题时,也就注定了大家不太可能会认同其拟议中的再融资方案。目前股市增量资金流入不多,扩容压力巨大,人们要应付限售股流通已经不易,这时再融资还要来"搅局",继续加大股票供应,也难怪市场有如此反应。由于限售股流通是股改对价决定的,不可能更改,这样一来那些新出现的再融资计划无疑就成了攻击的对象。
应该说,目前市场上这种对再融资有失客观的理解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既然是投资资本市场,就不应该去排斥再融资。但是,作为上市公司,从实际出发,充分顾及市场对再融资的承受能力,严肃、谨慎地安排再融资的投向,始终把维护股东利益和市场稳定放在前面,也是完全必要的。做到了这些,再融资才会被正确看待,相关工作就能够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