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广告
  • 7:两会特别报道
  • 8:两会特别报道
  • 9:两会特别报道
  • 10:焦点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观点评论
  • 14:时事海外
  • 15:环球财讯
  • 16:专版
  • A1:市场
  • A2:股市
  • A3:专 版
  • A4:金融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专版
  • B8:专版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2008 年 3 月 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3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3版:观点评论
    建立住房保障体系要防止地方偷梁换柱
    个税调整不妨
    借鉴一下美国的经验
    对农民进行物价补贴可减小通胀压力
    市场传闻
    与蛊惑交易操纵股价
    “华山一条路”凸显股市生态窘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华山一条路”凸显股市生态窘境
    2008年03月0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湘源
      全民炒股变成全民“打新”,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一种误导,这是制度性弊端的产物,是市场功能的定位上重融资轻改制、重投资轻回报、重机构轻散户的倾向性偏差的结果。在“打新”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打新”越是成为全民运动,寻租空间也就越大,并对沪深股市本身的存量资金产生不可避免的挤出效应。

      ⊙黄湘源

      

      顾名思义,债券型基金本应该是专门投资债券的,现在却专司打新股了,不无“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不过,当“打新”越来越成为股市逐利资金的“华山一条路”的时候,不要说债券型基金不务正业,就是银行、券商、信托甚至基金的理财产品,又有哪个不把“打新”作为“主打产品”的呢?如果不是证监会喊停,一些上市公司不也把刚刚从股市募集的资金都投到了“打新”上了么?至于企业流动资金和银行贷款被挪作“打新”之用,那就更是不计其数了。

      笔者最近了解到,有的地方的行业主管部门甚至还专门成立了“打新办”,把所属企业所有能抽得出的资金汇聚到一起去“打新”。据说,该企业去年全年的业务利润还不及打新收益的一个零头!千军万马奔“打新”,万亿资金挤上“华山一条路”,说明“打新”确有其吸引人之处,事实上也已经成为并且也许还将继续成为当前在沪深股市获取无风险收益的唯一捷径。但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股市来说,如果除了“打新”之外就别无选择,这与其说是生财有道的“一线天”,还不如说是万般无奈。

      “打新”居然成了赚钱的“华山一条路”,是制度性弊端的产物。由于市场功能的定位上重融资轻改制、重投资轻回报、重机构轻散户的倾向性偏差,发行制度的改革老是停留在口头上,无论是新基金还是“打新”理财产品源源不断的扩容,都只是为了“救发”而不是为了“救市”。让中小股民聚集在“打新”产品的旗帜下分一杯余羹,说穿了,无非是为了让大股东大机构可以更多地圈大钱和更好地获大利而已。赚一点制度空隙下的这种蝇头小利,比起看不到更多更好的市场化投资回报前景来,其实更让人不胜担忧。

      全民炒股变成全民“打新”,这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一种误导。对于投资者而言,一往情深追逐“旱涝保收”的“无风险收益”,无助于引导价值投资,也不利于形成正确的风险观,且从长远来看是相当危险的。对于企业而言,巨额资金对“打新”趋之若鹜,远远偏离了企业的实务,一旦企业运行资金周转不灵,随时都有可能对企业生存发展带来颠覆性的灾难。对于银行系统来说,银行储蓄向“打新”转移固然未必会造成“蓄水池”的枯竭,但对于央行货币市场的公开操作则无疑是一种反方向的“打扰”,在一定程度上将抵消货币政策“从紧”的效果。对股市来说,二级市场的几乎断绝投资回报的希望而只能靠一级市场的打新股来赚钱,更是彻头彻尾的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笔者很早就提出:在“打新”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打新”越是成为全民运动,寻租空间也就越大。它在产生有利于新股加速扩容的资金吸引作用的同时,也对沪深股市本身的存量资金产生不可避免的挤出效应。后者对于整个市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投资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他们不仅将无法回避“打新”所引起的存量股票价格调整的伤害,一旦割肉去追着“打新”,又无疑充当了既得利益的接棒人,甚至还有可能付出为新股跌破发行价埋单的惨重代价,那将是后果非常严重的二次伤害!

      据统计,2007年全年共有118只新股发行上市,累计参与新股申购的资金高达63.06万亿元。其中,冻结资金高达万亿以上的有19只,由此而产生利息收入过亿的也有9家之多。根据现行政策,打新资金为投资者保护基金至少贡献了40亿元。但是,由于“打新”产品与生俱来的高流动性特点,一级市场打新的资金越多,对二级市场所形成的压力就越大。对于二级市场来说,它不仅需要面对一级市场资金抽血的压力,而且还需要承受一级市场打新中签的资金从二级市场沽盘套现的压力。相比而言,后者对二级市场的冲击力比前者更大,所造成的后果也更为严重。这一点,中石油表现得尤为充分。曾经高居新股收益率榜首的中石油,上市后股价被腰斩,在重创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同时也给一级市场投资者带来了重大损失。相比于中石油拖累大盘折价30%所造成的数万亿市值损失来说,不要说投资者保护基金的设立也只是填填小窟窿而已,一旦酿成大灾,就是区区40亿全部倒贴出来又如何弥补得了投资者损失呢?

      一个不争的事实已经摆在了投资者面前——打新收益犹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除了新股申购平均中签率水平将可能大幅度降低之外,今年以来,新股发行上市的平均首日涨幅以及新股首日平均收益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市场震荡加剧、系统性风险增大的背景下,“打新”作为无风险理财手段的好日子也许真快到头了。“打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提高债券型基金的收益率,并且其对新股没有留存期限的特点也更有利于基金管理人根据新股上市后的表现把握卖出时机,但是,面对整个股市生态失衡,倾巢之下,岂有完卵?

      现在不仅需要抓紧探索对广大中小投资者有利的新股发行方式,而且更要加紧改变只有“打新”才赚钱的股市生态窘境。变,而且只有变,才是眼下一切投资理财方式生存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