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广告
  • 4:公司巡礼
  • 5:两会特别报道
  • 6:信息披露
  • 7:两会特别报道
  • 8:两会特别报道
  • 9:观点评论
  • 10:时事·海外
  • 11:时事·天下
  • 12: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6:环球财讯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6:专版
  • A7:数据
  • A8:期货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3 月 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卢昊:追求“中国形式”的当代艺术
    顾振清:中国当代艺术的忠实推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顾振清:中国当代艺术的忠实推手
    2008年03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琳
      顾振清
      他在15年的时间里共策划了近50场国际国内的中国当代艺术展;

      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为当代艺术服务的政府性平台的专业现代美术馆——上海多伦美术馆;

      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当代艺术的双语杂志——《视觉生产》;

      接下来,他要做什么呢?是艺术基金会还是艺术基金?

      ⊙本报记者 杨琳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的顾振清,与中国当代艺术有着剪不断的关系。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就以独立策展人的身份活跃于当时的中国当代艺术圈,为无数执着于早期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劈山开路”。

      进入21世纪,顾振清突破层层困境赢得了上海市虹口区政府领导的支持,于2003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官方体制下为当代艺术服务的现代美术馆——上海多伦美术馆。并于2005年担任该美术馆的艺术总策划、副馆长,2006年又担任了上海朱屺瞻艺术馆执行馆长、总策划;2006年10月,他再次跨出超前的一步,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双语杂志——《视觉生产》

      艺术杂志遇到了一个千在难逢的好机会

      事实上,顾振清每一阶段的事业拓展,都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环环相扣。他坦言,做一本双语杂志一直是他的梦想。“所谓‘软实力’的比拼就是在比拼文化的影响力。”他认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很热,但如果只是一个内部热,就仅仅是一种化石型的文化传承,而不是一种活着的、有影响力的文化传承。“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经常能听到纽约观点、伦敦观点,却偏偏没有中国自己的观点。双语杂志就是让国人看到自己的标准和观点,同时也让国际平台看到我们的观点,即要对外输出中国视野和中国价值;又要对内建构中国语境与中国内涵。”

      “中国现下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中国的艺术杂志有可能与国际上最有名的艺术杂志相比拼,如Artforum、Flashart、Frize等。”根据顾振清的介绍,中国的艺术类杂志热潮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应运而生,2006年一下子开始颇为壮观,但面对如此火热的行情,顾振清仍保持着相对清醒的认识。“目前艺术媒体中呈现的状态大多都是‘暂时性’和‘兼职性’的,即‘流动性过大,计划性不足’。”顾振清认为,超繁荣的泡沫市场一旦破灭,艺术类杂志也就会应声消失。因此,他也呼吁国内的众多艺术杂志应该把事情做得长远些,尽快找到注册途径,改变目前“三无产品”的局面,否则很有可能会有泡沫破灭的一天。

      中国当代艺术该穿“裤子”了

      如何输出中国视野和中国价值?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已建立起自己的价值和标准?对此,顾振清的看法是,中国标准正在国际上慢慢做大,它让中国当代艺术获得了空前的国际注意力,正因如此,未来中国当代艺术的积累也可以输出海外,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关键在于有没有“戏”可唱。

      顾振清这样比喻:从2005年到现在的这4年时间,就好像是给中国当代艺术穿上了一件西式上装,现在则到了要给中国当代艺术穿“裤子”的时候了。“目前市场上作品已经卖到上百万元的艺术家名单中,其简历里却少有关于美术馆展览或国际性双年展的履历,此外也没有博物馆或者重要的基金会收藏的信息。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价格纯粹是从市场出来,有点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顾振清认为,艺术的价值一定是要建立在学术价值之上的,没有学术价值,却先出现市场价值,这就是倒挂。“现在就要是要进一步加强那些学术价值呈现不够的,其中学术价值本身就不强的艺术家被市场淘汰也属正常。”

      顾振清表示,过去的确有一批海外人士参与了中国价值的建设,主要集中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他们在中国当代艺术还无人喝彩的时候就感觉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巨大价值和爆发力,并参与了很多传播中国当代艺术的工作。如荷兰的戴汉志、上海香格纳画廊主劳伦斯、东八时区书吧老板罗伯特·伯纳欧以及国际著名收藏家邬力·郗克等等。顾振清说:“他们是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批人,也是第一个台阶。他们这批真正的“专家”与后来一排排扑上来的‘炒家’完全是两回事。”这些国际人士都表示,在当代艺术里面,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有了自己的标准。而且中国的这种价值,这种标准已经与全世界的价值和标准不一样了。

      参与国际策展,核心是话语权问题

      作为少数几个曾多次参与国际策展的中国本土策展人,顾振清认为,中国本土策展人的国际化色彩已经加强,大家完全可以做国际大展。但是,其中的核心问题是话语权问题,即要学会如何争取平等的发言权,关键是在展览的论述上要比国外策展人更准确,在理论上更具建设性,展览的视觉呈现方面是否有独特观点以及英语程度有多高是对中国策展人的一个很大的考验。否则就会沦为做些组织运输,联络艺术家,跟进画册资料等辅助性工作。顾振清说:“本土策展人如果越有自己的观点,越敢于反驳不对的观点,他们就会越尊重你。”

      在顾振清看来,自己的“每一步都是在实现我的梦想,从独立策展人,到创办当代美术馆再到双语杂志。”他透露,他的第四个梦想就是要成立一个公益性的基金会,并且希望通过两年时间可以完成这一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