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A股市场一路凯歌,今年在大、小非解禁,“融资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影响下大幅震荡,基金市场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基金业绩大面积下滑、基金经理频繁跳槽,挑战着普通投资者长期持有的信心。
业绩排名“变脸”
投资者对业绩翘首以盼,却往往事与愿违。年初至今,总是听到他们这样抱怨道“买了去年业绩较好的基金,今年却蒙受最大的损失”,无奈中还透露着赎回基金的冲动。翻看今年以来的业绩排行榜,众人眼中的白马风光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黑马”基金闯进投资者的视线。据晨星统计,截至2008年3月6日,股票型类别中业绩前20名的基金大变脸,而去年同样表现居前的基金年初以来并不幸运,纷纷落马,仅华夏大盘精选、华夏红利、华宝兴业收益增长、华安红利和兴业全球视野保持着较强的抗跌性,前期一些备受关注的基金,如博时主题行业、中邮核心优选等5只基金惨遭净值滑落。
规模疑似“祸水”
规模过大是否会影响基金业绩,投资者需要结合具体的市场状况仔细甄别。当某只基金不断吸引新的资金流入,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对回报形成拖累,从而由前列回归到平均水平,即“过犹不及”。理论上讲,基金的资产规模与回报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资产规模会通过对象的可选择范围、冲击成本、流动性来影响基金的回报。通常,股票型基金的资产规模在市场选择的背景下逐渐膨胀,特别是一些业绩表现居前的基金。
统计去年底资产规模排名前10位的基金(股票型+积极配置型)今年以来的业绩表现,可以看出,体型硕大的基金在大盘股持续走低的背景下难逃“业绩门”事件,今年以来的相对排名不尽人意,仅易方达价值增长取得前三分之一的回报。规模过大给基金带来的隐忧是:首先,基金经理不得不将更多的资产配置在大盘股以及一些容量比较大的行业,如金融保险业和金属非金属行业,进一步提高了行业集中度,在大盘股主导的下跌行情中受伤最深。其次,由于规模过大,基金经理对中、小盘股的参与程度降低,一方面会增加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即使参与,获得的收益对组合的贡献有限。转变投资风格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他们无缘这轮中、小盘股上涨的行情。
大象难以跳出曼妙的舞姿,这或许也是基金经理的担忧,博时主题行业的基金经理邓晓峰先生在去年四季报的展望中提到:“考虑到本基金的规模,我们对未来的回报持谨慎态度”。投资者往往蜂拥而上购买历史业绩好的基金,但基金公司是否为了维护老持有人和新进投资人的利益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呢?现实情况是,一些基金资产规模增长到太大时会暂时关闭停止申购,但也有不少基金不会这样做,而要等待资产膨胀到严重影响业绩的地步才采取行动。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何在境外许多红极一时的基金最终都回归平庸,甚至有比平庸更可怕的事情。
公募基金遭遇“离职门”
随着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专户理财业务的开闸,基金经理频繁离职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的位置。过去两年,基金经理任职方面不断上演着管理人频繁变动、多基金经理制和基金经理年轻化的现象。当投资者试图用长期业绩去衡量一只基金表现的时候,基金经理更换使基金业绩不具有连贯性,而基金经理的离职也给基民带来“坚持”与“放弃”的困扰。基金经理的年轻化表现为基金经理年龄偏年轻,没有经历过熊市与牛市的历练,有些直接从研究员提拔,岗位的过渡缺乏必要的投资管理经验。不可否认的是,基金经理目前仍是国内基金管理业的稀缺人才,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使基金经理面临的压力和收入不匹配,甚至出现严重分化,加剧了基金经理频繁流动。
今年随着基金公司专户理财的开闸,基金经理人力资源的分配倾斜初露端倪。基金经理离职现象在2008年初愈演愈烈,并演变成为基金公司的集体行为,明星基金经理离任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而浮出水面的“老鼠仓”事件又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远离大腹便便的基金,关注基金经理频繁变更的基金公司,它或多或少暴露了基金公司在发展理念以及人员管理方面的软肋。股市来钱容易的年代已经结束,投资者在震荡的市场背景下谨慎至上,涤浊扬清,才能管理好自己的钱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