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广告
  • 4:两会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时事
  • 7:金融·证券
  • 8:广告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广告
  • A5: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6:上证研究院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大全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互动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评选
  • C15:基金·私募
  • C16:基金·人物
  •  
      2008 年 3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书评
    经济学家:是偏执还是不被理解?
    《通向财务自由之路》(原书第2版)
    今天我们为什么会如此浮躁
    《复制猫营销101》
    《付出》
    双面吴仁宝 天生企业家
    《拆散福利国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双面吴仁宝 天生企业家
    2008年03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吴晓波
      《赢在华西》

      刘世英 冯 治 著

      中信出版社 2008年2月出版

      ⊙吴晓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吴仁宝身份的确认是个悬而未决的争论,这位现年80高龄的老人一面是中共党员、人大代表、江苏省江阴县委书记、华西村村支书——所有的这些身份唯指向一个答案,那便是政治家。但与此同时,他还是厂长,是董事长与经营者,他领导下的华西集团创立了“华西村”、“仁宝”等品牌,并且在1999年成为了一家上市公司——在现代社会中,只有企业家的脑袋才会思考公司上市的事情。但就是这样两种完全不相融的“血型”,却在吴仁宝身上融在了一起,让无数“企业家应远离政治”的忠告破产,也让世人每每产生好奇之心,其中包括美国的《时代周刊》,这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杂志在2005年用了一期封面文章来解读吴仁宝。不过,对吴仁宝和华西村最全面的解读当然还是来自于国内,比如这本新出版的《赢在华西》。

      我10年前就访问过华西村,近年,为写作《激荡三十年》,又通过公开资料详细查阅了吴仁宝和华西村的资料,但阅读这本《赢在华西》,仍然让我多出了几分感触。吴仁宝从28岁起担任华西村书记,直到48年后宣布退休,期间他让华西村从一个讨饭村,变成了别墅成片、绿树连荫的世外桃园,2006年全村销售收入是400亿,而同期蒙牛集团刚过百亿产值。在这样的传奇背后,是吴仁宝受到过从毛泽东开始的众多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都曾为其座上客,也正是这些原因,很多人眼中的吴仁宝更多了些政治光环。

      但我更看重的是吴仁宝企业家的一面。因为对于中国公司而言,那种不可复制的、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机遇千年始出一回,或许不具普遍意义,而吴仁宝和华西村所展现出的企业一面,却可令众多企业经营者借鉴。

      在《时代周刊》创办人卢斯为企业家所画的肖像中,企业家必须具备的特质包括:天生的敏感、对金钱的极致追求、冒险、赌博以及游离于疯狂与理智之间的平衡艺术。从这个角度来讲,吴仁宝是天生的企业家。

      那个有关于他的传奇故事是这样的:1992年3月1日凌晨两点多,刚准备休息的吴仁宝看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报道,他判断全国经济要大发展,于是当下召集村干部,下令动员一切资金,大囤生产原材料。此前吴仁宝一直坚持“既无外债,也无内债”,这次却破天荒地向外借款2000万元用于周转,在外人看来几成疯狂之徒。但最后的事实是,利用借来的这批钱,吴仁宝跟他的华西村狠狠赚了一笔:“华西村当时购进的铝锭每吨6000多元,三个月后就涨到了每吨1.8万多元。”——就因为吴仁宝的一次会议,华西村便赚了近1亿元,企业家的价值彰显无遗。事实上,对于社会风向的敏感并非吴仁宝一人,联想的柳传志因着1978年《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科学养牛的文章而嗅出中国将变之风;而霍英东则是通过观察北京首都机场大道旁的裸体画像是否被撤走而感悟商机的——这是一个无奈的事实,企业家有时就是天生的,吴仁宝正好是其中一个。

      与天生的敏感相比,后天的克制则是企业家吴仁宝基业常青的根基。

      在华西村崛起前后,同样具有奇迹般成功的地方还有河南的刘庄和南街村,以及天津的大邱庄,浙江的横店等。天津的大邱庄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与华西村并称为“北大南华”,它们的发展模式非常相似:以经营企业的思路来治理乡村,依靠发展重工业迅速致富。但是,大邱庄的庄主禹作敏发达后骄横一时,最后因与地方政府抗法而落得牢狱之灾。据本书披露:就在禹作敏出事前夕,吴仁宝还派人去劝解,禹却因固执而最终身败名裂——同样取得过傲人成就的两个代表性人物,结局却大相径庭,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80岁的吴仁宝和400亿产值的华西村只是一个结果。因为我们在不断前进,所以才需要不时地回望来时的路,双重身份的吴仁宝其实给的只有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