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广告
  • 4:两会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时事
  • 7:金融·证券
  • 8:广告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广告
  • A5: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6:上证研究院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大全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互动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评选
  • C15:基金·私募
  • C16:基金·人物
  •  
      2008 年 3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书评
    经济学家:是偏执还是不被理解?
    《通向财务自由之路》(原书第2版)
    今天我们为什么会如此浮躁
    《复制猫营销101》
    《付出》
    双面吴仁宝 天生企业家
    《拆散福利国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经济学家:是偏执还是不被理解?
    2008年03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陆伟飞
      《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

      茅于轼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陆伟飞

      

      关于学术讨论,我十分赞同盛洪的主张:一不要怀疑别人的智力,二不要怀疑别人的动机。没想到十几年过去了,这个主张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不怀疑对方智商,这是对人的起码尊重,这点雅量大家都具备了。但怀疑他人动机,却愈演愈烈。学者发表一个观点,大家先习惯性地判断他的利益倾向、属于哪个利益集团,对号入座,然后才仔细斟酌观点所阐述的事实及其逻辑。经济学家首当其冲,因为这门学科所研究的正是最直接的利益。国内知名一点的经济学家,几乎都被挨骂过。这几年网络舆论空间发达,每个人都能便捷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学者观点的争论也就更加激烈。

      若干年前,经济学界流行的一个观点备受舆论指责: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企业家贿赂官员,获得经商的机会和空间,创造社会财富,惠及普通百姓。这便是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改进。注意,这里对官员的索贿的权力是认可的,是一个赎买对象。如果碰到清官,那么商人也就没有了经营空间,社会财富就不会增加。经济发展就是社会财富的增加,所以在既定的制度条件下,没有腐败就没有发展,这是逻辑自明的。在这个问题上,经济学家采取了价值中立的态度,而大众则对腐败切齿痛恨。在经济学中,利益并无正当不正当之分。前段时间,张维迎因为说改革开放以来官员的利益损失最大,被众多网民解读为替贪官鸣冤叫屈。其实张所讲的利益也是中性的,没有为他们叫屈,更没有赞扬的意思,只是客观描述而已。至于张维迎所说的事实的真实程度,那是另一回事了。即使有偏差,我们也不能解读为他是在故意歪曲事实。

      最近,这股战火烧向茅于轼。茅老在学界德高望重,很多人没想到他也会深陷信任危机。网络就是这样,否认一切权威,甚至有点永远反对派的意思,这是它的可爱之处。但也有听风就是雨的浮躁。近日,茅于轼出版了文集《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当前社会问题随笔》,他把备受争议的那篇《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放在了第二的位置。老头很倔,只要认为是正确的观点,就会坚持。就像法官,只对法律负责,不为民意埋单。文章讲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要让全国人民都富起来,就必须保护富人(当然是指合法致富的人),如果仍然仇富,已经成为富人的人也会返贫,结果就是大家一起受穷。可是网络民意不是这么看。现在民生问题那么尖锐,那么多穷人需要被关心,你为何偏偏去关心富人的处境?这就变成立场问题了。茅老也很清楚提出这个观点的危险性,但他仍然要去碰。

      经济学最关心的是效率。只要把整个社会的蛋糕做大了,其他什么事情都好办。所以经济学家最反对的就是价格管制。这种措施短时期内可以缓解民生,让老百姓不因涨价而降低生活质量。但是被压制的价格所带来的必定是商品短缺。生产者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自然也就缺乏增产的动力。长期来看,百姓还是得受苦,而且程度可能更深。但是政策是被民意推动的,而百姓往往看不到全局。

      火车票该不该涨价,争论好多年了。文集中,茅老是主张涨价的。每年春节,那么多人排队买票,却并非人人能成行,在经济学家看来,这是因为价格偏低。排队浪费时间,是效率最低的分配方式。不如抬价,直到供需平衡,无人排队,省下时间创造更多财富。铁路方面,也可获得更大收益,并加大建设投入,增加运能,提高服务,让更多的人春节能够回家。但是,铁路目前是垄断部门,舆论普遍怀疑,即使获得了丰厚利润,铁路是否有动力增加供给。这种分析同样也适合于学费涨价。茅老主张提高高校学费,认为现在的低学费导致富人搭穷人的便车。从富人那里收来的学费,一方面可以增加学校经费,提高办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穷学生设立奖学金。这又是一个帕累托最优的安排。这里暗含这一个很有意义的东西:穷人的孩子只有更加努力才能获得奖学金,以便完成学业。读大学不是普遍的福利,而是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国家没有责任保证不努力的穷孩子也能上大学。不过舆论依然担心,现在的高校制度能不能实现上面讲的两个目标。万一钱收多了,却成为贪污的对象,或者被僵化的管理体制消耗,既不能提高办学质量,也无法反馈穷学生,还不如大家公平一点享受低学费。的确,对于这种预算软约束的部门,由于缺乏竞争,他们没有降低成本、增加供给的动力,是不是可以给予完全自主的定价权,还是值得研究的。

      敏感的话题还很多——房价、医改、社保、股改等等。这些都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争论就很激烈。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利益分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有人得意,有人失意。目前资产价格水涨船高,先富的人因为掌握资产变得越来越富,这让后富的人心理不服气。同样的努力程度,除非有机会爆发,否则永远也赶不上前面的人。正因为心中有气,一旦触及贫富问题贪污问题,情绪就会战胜逻辑,屁股替脑袋发言。资产价格上涨速度高于人力资本,这不是好事情,咋一看很繁荣,但埋藏的危机很深。经济周期很大程度就是被看作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周期。此外,一个健康的社会,年轻人只要努力,不管家里如何贫穷,也有富裕的机会。但是房价的持续大涨表明,必须依靠父母的资助才能买房,教育的公平结果就打了折扣。

      经济自由和社会民主这对矛盾,经济学一直没有处理好。经济自由要求政府尽量少干预,至多担当维持秩序的守夜人角色。但社会民主却要求关心弱势群体,甚至是要求财富在成员之间相对平均分配。这对矛盾其实是基于人的双重属性:你是社会的个体,拥有充分自由,只要不违反法律,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但你又是国家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既然是共同体就有它的价值目标,作为成员你就必须服从。社会民主其实很古老,因为人类从一开始就生活在共同体之中,只有靠互相帮助才能生存下来。部落、国家、家庭,都是如此。而经济自由则是个体能力强大之后才产生的意识。经济自由度高,表明一个社会充满活力,能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但国家的使命显然不仅仅是追求总量上的富足。成熟国家的国策都试图在效率和平等之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