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观点评论
  • 7:环球财讯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国内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8:专版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融资
  • B8:财经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产权信息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2008 年 3 月 1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财经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财经人物
    次贷危机让瑞信更重视中国市场
    中国证券市场要进一步法制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证券市场要进一步法制化
    2008年03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晓舟
      ——对话瑞信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主席张利平

      ⊙本报记者 郑晓舟

      

      内地投行正向国际接轨

      上海证券报:新修订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放宽了外资机构参股国内券商的范围,目前,部分外资机构频频与国内券商接触,合资券商队伍有望不断扩大。瑞信和方正证券的合资证券公司的申请也已经报批,随着更多合资券商的出现,您认为内地证券业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张利平:首先,会给券商的理念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变革。其中最大的冲击应该是投行的薪酬分配体系的变革。在国际上而言,投资银行家是收入最高的一部分人。正因为收入高,因此吸引的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我想今后投资银行业将汇聚更多的优秀人才。

      此外,投行的管理、运作方式也会有所改变。因为毕竟国际投行的很多操作方法和本土投行的操作方法有所不同,我想随着更多合资券商的出现,国际投行会把一些专利技术和先进经验与内地同行分享,从而整体上使得内地投行的运作更加国际化。

      上海证券报:您在做建行、工行的IPO 项目中,与不少的国内投行进行合作,您对他们总体印象如何?

      张利平:这几年,内地的投行发展很快,投资银行家的素质不断提高,而且运作也逐步向国际接轨。更可喜的是,内地很多投行,尤其是大投行,有一种开放和学习的心态,从来不固步自封,很容易接受和学习国际上最新的一些做法。对于新事物,不抵抗、不保守。我在做很多项目中,与内地投行的合作,可以说非常愉快,没有什么可以抱怨或者挑剔的。

      A+H模式出现有三大启示

      上海证券报:在做那些大项目的时候,比如工行的A+H项目,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张利平:一开始谈A+H的时候,有一些外资银行对此很狐疑。一是狐疑内地市场的承受能力,当然狐疑的背后也是担忧若是一半发行A股,能够拿到的承销费用要减少。因此A+H的成功,说明内地证券市场作为一个融资平台,对内地大型企业的作用得以展现。以前,大家都认为大的IPO项目,必须要依赖海外市场来承担,而A+H则充分表明了内地证券市场的筹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内地证券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性。

      第二,A+H的出现,对国际投行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国际投行做内地企业的上市业务,只要懂香港、纽约或者伦敦的交易规则和法律法规就够了,现在他们还必须要真正深入了解内地市场的监管、审批要求。

      第三,A+H模式的出现,对中国企业来讲,增加了新的融资模式。一次IPO项目,同时得到外币和人民币,两个市场同时进行交易,对企业有很多正面效应。因此可以说,A+H是内地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内地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证券市场的人为政策影响应该逐步淡出”

      上海证券报:您虽然一直在外资银行工作,但是您也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每一步发展,您认为中国证券市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张利平:首先,中国证券市场要进一步法制化,逐步减少政策和人为的因素对市场的影响,依靠法规和机制来运行市场。当然,对于刚刚起步的证券市场,政策的影响和干预是免不了的。对目前的中国证券市场,人为政策影响应该逐步淡出。

      其次,应该丰富中国资本市场产品,让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有更多的投资选择。如果投资品种太少,巨量资金拥挤在一两个产品上,将会酝酿较大风险。股票的风险相对较大,债券和固定受益证券等风险相对较小。

      第三,迅速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扩大金融从业人员的队伍。这种培训,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培训,还包括政策和法规上的培训。比如在瑞信,对每一个员工,也包括我,必须每年都花一定的时间学习新的监管条例,参与内部的培训课程。此外,还有不间断地对新的金融产品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