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公司巡礼
  • A1:市场
  • A2:股市国内
  • A3:基金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7:环球财讯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公司调查
  • B5:海外上市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产业·公司
  • B8:信息披露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8 年 3 月 1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时事·国内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时事·国内
    前2月我国使用外资增长75%
    我国前2月消费总额劲增两成
    天津统一城乡标准最低工资
    瑞银:中国目前物价上升是暂时性的
    重庆启动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出质登记
    上海食品总体合格率超过91%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瑞银:中国目前物价上升是暂时性的
    2008年03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其珏 石贝贝
      ⊙本报记者 陈其珏 石贝贝

      

      针对当前备受关注的通胀压力问题,瑞银集团环球新兴市场高级经济师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昨天发布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国内商品价格的上升是暂时性的,可能于2008年下半年会结束。届时,CPI增长可能会下降到3%左右,对通货膨胀问题的热度也会随之消散。

      “如果中国今天正面临通货膨胀威胁的话,那也是我们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奇怪的威胁之一。所有证据表明,目前价格的上升是暂时性的,可能于2008年下半年会结束,我们还预测,目前对通货膨胀问题的热度也会随之消散。”安德森说。

      据他分析,首先,今天的CPI上涨基本上完全是由食物驱动的——不是那些每天广泛使用的食品类型,而是特殊的类别,如肉、奶和蛋,这些食物的价格是由暂时供应短缺拉高的。相比之下,在过去的十二个月里,“核心”非食品类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涨幅不大,没有迹象表明这种局面在2008年会发生改变。因此,安德森认为没有必要采取强烈措施,将“通货膨胀挤出系统”;相反,政策制定当局应等待食品价格的回落。

      不过,他指出,当局等待时间要比预期的长一些。一二月份的严重雪灾不仅破坏了中国整个中部地区的交通网络,还摧毁了一部分冬季作物。因此,在未来几个月里,甚至在下几个季度里,中国消费品价格会居高不下。“但这不会改变基本结论,即这一轮的物价上涨是暂时的,我们预测,到2008年下半年,CPI增长在3%左右。”

      安德森认为,中国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结构性压力,包括商品和能源价格、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地面积及水供应下降和宏观流动性增长。然而,根据瑞银的判断,这些因素的短期影响比大部分人认为的要小,下游最终商品和服务领域要等很久才能完全感觉到它们的影响。

      他同时指出,中国虽然面临结构性压力,但是核心CPI较低,即使在未来几年里平均CPI上升至4%或5%,这个数字也远远低于大部分经济学家所认为的快速增长、低收入国家的“痛苦门槛”。

      安德森还表示,中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的美元价格很明显正在上升,但这是由不同因素驱动的,而不是国内消费品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