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环球财讯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融资
  • B8: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产权信息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2008 年 3 月 1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2版:谈股论金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2版:谈股论金
    机构论市
    房地产股
    反弹昭示底部来临?
    树立信心是取胜之道
    QFII开闸孕育市场新热点
    市场重心继续下移
    关键技术点位存在投资机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树立信心是取胜之道
    2008年03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姜韧
      ⊙姜韧

      

      彼得·林奇说过,股市下跌正是捡便宜货的好时机,这些便宜货是那些惊慌中逃离风暴圈的投资人所丢出来的。当然股票下跌的逢低建仓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价值被严重低估,而价值被严重低估,不是听市场中消息的预测,而是要建立在自己扎扎实实的市场调查研究基础之上。

      彼得·林奇认为,在股市低迷的行情中同样存在机会。1991年末的美国股市就像现在次级债危机一样,房地产的股票是最恐怖的地带,而彼得·林奇就在美国当时房地产市场崩溃中,挖掘到了Pier1公司、阳光地带园艺公司、General Host公司等好股票,彼得·林奇发现,当时之所以大家会形成房地产市场已经崩溃的感觉,很重要一点是所有的消息舆论都是关于房地产崩盘的消息,但实际上新闻报道的都是商业房地产,但在具体报道时,往往会去掉“商业”两个字,让读者受众误以为整个房地产市场都不行了。对比现在次级债危机中,舆论往往给人的感觉是整个金融系统都遭遇危机,但其实受到严重影响的是次级债业务占比大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而这种恐慌的气氛使得很多股票被无辜牵连和影响,这些股票中却会有些质优的大牛股被无情地低估了。

      回到A股市场,沽空者制造恐慌也有舆论痕迹,投资者应该静下心来沉思,近期市场多次出现捏造蓝筹股再融资等传闻,其根本目的就是制造市场的恐慌情绪,令投资者信心崩溃。

      境内投资者都看着机构选股,但按照彼得·林奇的实战经验,机构投资者却具有滞后性,就像上证突破5000点后,市场进入50倍以上高市盈率的高估阶段,虽然政策面持续警告市场风险,但还是有机构不断拉高蓝筹股,使得股指最终突破了6000点,这1000多点就是机构盲目做多的滞后性体现。同样,股指从6124多点下跌到4500点,技术面上已经达到年线,之下的下跌就是机构滞后性的惯性下跌,下跌幅度有限。另外,沪深300平均市盈率已经达到20倍左右,估值已经进入合理区域,而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美国经济的衰退是截然相反的,而受多重因素影响的中国股市渐渐进入了价值低估的区域,这种价值低估越厉害,安全边际越大,所以此时的投资者绝不应该恐慌而应具备充足的信心。

      对于现在市场上充斥了很多给人误导的信息,有的制造再融资传闻,有的歪曲管理层讲话,种种迹象都说明有些人想让普通的投资者不断地割肉,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捡到便宜货,不然夸大歪曲信息就没有必要了。而市场上的这种消息多了久了就好像成了既定的事实,给市场下跌创造理由,投资者一旦听多了这种负面消息,日积月累会达到一个质变的效果,很多人到了下跌的最后阶段反而会抛出股票,但不久股票就涨了,这是个质变的过程,所以信心的缺失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普通投资者的信心一旦质变了,那就便宜了那些制造恐慌消息的群体了。这时候他们就大肆建仓。所以普通投资者千万不要被市场的小道消息左右,而要精研个股,建立自己的投资标准。

      美国股市从13000点下跌至今已经看到美联储不止一次救市,但我们利好政策从4500点下方开始就一直在持续,但要对股市产生一个质变,那需要一个过程,就像5000点上方政策面开始提示风险,但股市并没有下跌一样,从这个对称性来看,下跌的空间已经不大了。股价已经进入安全边际区域。

      另外,投资者有些担心突发性事件对于境内股市的冲击,从美国的历史来看,的确一些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对股市波动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投资者不必惊慌失措,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不会导致股市永远关门。许多例子都表明,整个股市和某只股票一样,短期波动有可能和它的基本面变化完全背道而驰,并没有多大的规律性,所以不必妄加评论,更不必惊慌失措。

      投资者只有对股市有信心,才能在股市投资中取胜。在这里还是建议,对投资树立信心,不能“一朝被蛇咬,10年怕井绳”。举例来说,在美国的股市历史来看,如果因为经历了1929-1933年那次有史以来最大的股市大崩盘,从此60年不踏入股市,而是专心投资于债券、货币市场、储蓄账户、定期存单。那么,在这期间你所错过的投资回报,再加上通货膨胀导致的货币贬值,比你重新投入股市后、即便再发生这样一次股市大崩盘的损失还要大得多。

      在提醒坚定信心的同时,投资者更应该在弱势中精研个股,规避“大小非”减持及再融资压力大的股票,研究一些具备成长的股票,也许它不是令人瞩目的行业,也许是一个小盘股,但只要具备成长性,就不要理会大盘的影响,主动出击,逢低建仓。同时在油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以原油、,煤碳为代表的能源股将演绎蓝筹股的王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