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说过,股市下跌正是捡便宜货的好时机,这些便宜货是那些惊慌中逃离风暴圈的投资人所丢出来的。当然股票下跌的逢低建仓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价值被严重低估,而价值被严重低估,不是听市场中消息的预测,而是要建立在自己扎扎实实的市场调查研究基础之上。
彼得·林奇认为,在股市低迷的行情中同样存在机会。1991年末的美国股市就像现在次级债危机一样,房地产的股票是最恐怖的地带,而彼得·林奇就在美国当时房地产市场崩溃中,挖掘到了Pier1公司、阳光地带园艺公司、General Host公司等好股票,彼得·林奇发现,当时之所以大家会形成房地产市场已经崩溃的感觉,很重要一点是所有的消息舆论都是关于房地产崩盘的消息,但实际上新闻报道的都是商业房地产,但在具体报道时,往往会去掉“商业”两个字,让读者受众误以为整个房地产市场都不行了。对比现在次级债危机中,舆论往往给人的感觉是整个金融系统都遭遇危机,但其实受到严重影响的是次级债业务占比大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而这种恐慌的气氛使得很多股票被无辜牵连和影响,这些股票中却会有些质优的大牛股被无情地低估了。
回到A股市场,沽空者制造恐慌也有舆论痕迹,投资者应该静下心来沉思,近期市场多次出现捏造蓝筹股再融资等传闻,其根本目的就是制造市场的恐慌情绪,令投资者信心崩溃。
境内投资者都看着机构选股,但按照彼得·林奇的实战经验,机构投资者却具有滞后性,就像上证突破5000点后,市场进入50倍以上高市盈率的高估阶段,虽然政策面持续警告市场风险,但还是有机构不断拉高蓝筹股,使得股指最终突破了6000点,这1000多点就是机构盲目做多的滞后性体现。同样,股指从6124多点下跌到4500点,技术面上已经达到年线,之下的下跌就是机构滞后性的惯性下跌,下跌幅度有限。另外,沪深300平均市盈率已经达到20倍左右,估值已经进入合理区域,而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美国经济的衰退是截然相反的,而受多重因素影响的中国股市渐渐进入了价值低估的区域,这种价值低估越厉害,安全边际越大,所以此时的投资者绝不应该恐慌而应具备充足的信心。
对于现在市场上充斥了很多给人误导的信息,有的制造再融资传闻,有的歪曲管理层讲话,种种迹象都说明有些人想让普通的投资者不断地割肉,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捡到便宜货,不然夸大歪曲信息就没有必要了。而市场上的这种消息多了久了就好像成了既定的事实,给市场下跌创造理由,投资者一旦听多了这种负面消息,日积月累会达到一个质变的效果,很多人到了下跌的最后阶段反而会抛出股票,但不久股票就涨了,这是个质变的过程,所以信心的缺失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普通投资者的信心一旦质变了,那就便宜了那些制造恐慌消息的群体了。这时候他们就大肆建仓。所以普通投资者千万不要被市场的小道消息左右,而要精研个股,建立自己的投资标准。
美国股市从13000点下跌至今已经看到美联储不止一次救市,但我们利好政策从4500点下方开始就一直在持续,但要对股市产生一个质变,那需要一个过程,就像5000点上方政策面开始提示风险,但股市并没有下跌一样,从这个对称性来看,下跌的空间已经不大了。股价已经进入安全边际区域。
另外,投资者有些担心突发性事件对于境内股市的冲击,从美国的历史来看,的确一些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对股市波动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投资者不必惊慌失措,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不会导致股市永远关门。许多例子都表明,整个股市和某只股票一样,短期波动有可能和它的基本面变化完全背道而驰,并没有多大的规律性,所以不必妄加评论,更不必惊慌失措。
投资者只有对股市有信心,才能在股市投资中取胜。在这里还是建议,对投资树立信心,不能“一朝被蛇咬,10年怕井绳”。举例来说,在美国的股市历史来看,如果因为经历了1929-1933年那次有史以来最大的股市大崩盘,从此60年不踏入股市,而是专心投资于债券、货币市场、储蓄账户、定期存单。那么,在这期间你所错过的投资回报,再加上通货膨胀导致的货币贬值,比你重新投入股市后、即便再发生这样一次股市大崩盘的损失还要大得多。
在提醒坚定信心的同时,投资者更应该在弱势中精研个股,规避“大小非”减持及再融资压力大的股票,研究一些具备成长的股票,也许它不是令人瞩目的行业,也许是一个小盘股,但只要具备成长性,就不要理会大盘的影响,主动出击,逢低建仓。同时在油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以原油、,煤碳为代表的能源股将演绎蓝筹股的王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