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信息披露
  • B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2008 年 3 月 2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钱沿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钱沿周刊
    打新产品你究竟打中了谁
    第二届
    “上证风云榜·
    中国精英理财”
    评选启动
    光大永明人寿推
    “金保来A价值优选理财计划”
    大地保险推广
    “理赔服务监督卡”
    当称职管理人 做理性投资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当称职管理人 做理性投资者
    2008年03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涂艳
      ⊙本报记者 涂艳

      

      “零收益”争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偏又恰逢股市低迷,越发凸显出投资者的焦虑不安来。

      银行饱受“收益门”之苦,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望而却步……都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可要银行和投资者“和平共处,平等互利”,还真是不易。

      确实,在理财市场日渐火爆,多种投资渠道并通之时,银行凭借大众对其一贯以来的信任将不少投资者揽入怀中。但要做到真正和投资者和谐相处,银行就该多拿些真本事出来,让大家信服。作为委托理财受托人,银行对投资者,也就是合同另一方负有完全遵守合同约定的义务。诸如销售时的虚假宣传、不按照合同约定使用募集资金、不能定期准确地披露产品信息等都会给处于弱势的投资者造成不小的财产或心理上的损失和伤害。

      作为本案的资产管理人,信托公司即使意识到错误并做出了修改也不能掩盖其中的不称职之过。如今,股市不振,投资者恍若惊弓之鸟,其脆弱的心灵更需要抚慰,作为专业的管理机构岂能一句“我们弄错了”便推卸责任了之?

      再观习惯蒙着双眼“摸象”的投资者,他们永远拥有一对“高度灵敏”的双耳,可惜的是,即使是眼前急风骤雨,也难以让他们揭去蒙在眼前的那块黑布——市场火爆之时,他们不顾风险抢购非保本浮动收益品种;冷清之际,他们异常保守地躲在了固定期限、固定收益的保本产品后面。等到风过了,雨停了,才猛然发现“我又亏本了”。

      据记者了解,目前固定收益类产品达到5%左右的年化收益率已经算高了,然而在物价高涨,加息预期不减的现状下,投资者在持有半年或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产品后,到期收益率能否超越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定期存款还真是值得思量。当务之急,让自己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擦亮眼睛,去找一个称职的管理人。

      风雨总会过去,提高自己对抗风雨的能力却永远不会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