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红
2005年《福布斯》发表的“全球2005税务负担指数”称,中国内地的税负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次于法国,是全球税负第二重的国家,也是亚洲税负最重的地区。另外,在2007年发表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中,中国内地的税负仅次于法国和比利时,名列世界第三,仍然“稳居”亚洲第一。
实际情况如何呢?“十五”以来,我国财政收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且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而税收收入又占据财政收入的绝对份额,这样就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中国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
随着近年来中国财政和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关于中国税负比重是否过重的激烈探讨一直持续,2007年尤为如此。尽管有人认为,中国的宏观税负并不高,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此却持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近期有两会代表提出了有关提高中国个税起征点、降低个税税率和取消印花税等提案。暂且不考虑这些提案是否合理,但这些提案背后却反映了一种看法,即认为目前中国的税负仍然较重。
笔者在此对中国的宏观税负进行简单梳理。从纵向上看,以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为初始点,对这些年来中国宏观税负的变化走势进行比较分析,力图对中国当前宏观税负在历史上的相应水平进行判断。
宏观税负过高:加重企业和居民负担
在2006年之前,中国的宏观税负呈现出先快速增长,之后呈缓慢增长的发展态势。在2007年,由于财政、税收的大幅增长造成了中国的宏观税负急剧提高。由于中国的税费改革进展缓慢,所以中国宏观税负的增加直接体现了中国的企业和居民税费负担的加重,这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
从居民收入看,税费负担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可支配收入的减少,这样势必会减少居民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讲,税费过高意味着从主体企业剩余产品价值中抽走较多的资金,作为投资和市场主体的企业缺乏进行扩大投资、技术改造的实力和动力,缺乏创新的活力和动机。在中国物价水平持续高涨的背景下,中国的宏观税负过高,难以刺激民间的投资和消费,难以促使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用三个口径来衡量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
如何来分析当前中国的宏观税负依然较重呢?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首先,“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政府所取得的收入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在我国由于政府收入形式不规范,单纯用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宏观税负问题。
其次,我们可以根据统计政府所取得的收入的口径不同,以下面我国通常使用的三个不同口径作为宏观税负的衡量指标:
(1)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小口径的宏观税负。
(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中口径的宏观税负。这里的“财政收入”指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的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少量其他收入(如国有资产收入、变卖公产收入等)。
(3)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大口径的宏观税负。这里的“政府收入”,不仅包括“财政收入”,而且包括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向企业和个人收取的大量不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预算外收入,以及没有纳入预算外管理的制度外收入等等,即包括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以各种形式取得的收入的总和。
在这三个指标中,大口径的指标最为真实、全面地反映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负担水平。而中、小口径指标则更能说明在政府取得的收入中,财政真正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的水平。
在分析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时,我们还需要将这三种不同口径的指标综合起来进行考察。由于我国在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改革,税收数据与以前年度不可比。所以,我们就从1994年开始,分析我国这三个口径的宏观税负变化走势。
当前中国的宏观税负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对此,我们可以从宏观税负绝对量和增速两个方面来分析当前中国的宏观税负问题。
第一,从绝对量上看,中国三个口径的宏观税负当前都处于比较高的历史水平。随着税收收入、财政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的增速逐年超过中国GDP的增长速度,累加效应导致了中国的宏观税负增长迅速。
1994年,中国的大、中、小三个口径的宏观税负分别为10.64%、10.83%和14.69%。到了2007年,这三个口径已分别提高至20.05%、20.80%和24.45%,分别扩大了1.88、1.92和1.66倍。
从三个口径相对比较来看,中、小口径之间的宏观税负差别不大,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较大的原因所致。而大口径的宏观税负,在数值上要远大于中、小口径的宏观税负。
由于中国经济处于相对特殊的体制转换进程中,政府预算外收入较为复杂,在考虑到对预算外、体制外收入测算的保守性,实际大口径的宏观税负要高于我们计算的数据,我们计算的大口径宏观税负应该是实际税负的下限。也就是说,当前我国宏观税负要大于24.45%。由于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是真正反映企业和居民负担水平的指标,从这一指标看,应该说目前企业和居民的总体税费负担偏重,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第二,从中国宏观税负的增长速度看,2007年宏观税负增速为近年来的最高值。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初的前两年,中国的宏观税负小幅下降,但从1997年开始至2002年,中国的宏观税负呈现出加快增长的态势。在这7年时间里,小、中、大三个口径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0.82%、0.88%和0.98%。在中国费改税进度缓慢的背景下,宏观税负的快速提高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我们知道,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消费不足、国际需求疲软的不利窘境,尽管中国政府推行了近7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是宏观税负的快速增长削弱了国内需求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抵消了这段时期中国实行的财政政策的效果。
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的增长速度呈现出缓慢增长的态势,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长达7年通货紧缩后的首次物价高速上涨时期,宏观经济增速加快,但宏观税负的提高却比通货紧缩时期要缓慢。2007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速达到了历史高点32.4%,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也达到了历史的新高。
从中国宏观税负的增长速度走势看,中国的国内需求同宏观税负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宏观税负增长加快,国内需求相对较弱。反之,则国内需求高涨。
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了不利的国际因素,从2月份出口数据看,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很难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独善其身。2008年是中国税制改革的关键一年,如何切实有效的降低宏观税负,增加国内需求,是中国面对国际需求不足,实现宏观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力举措。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