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信息披露
  • B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2008 年 3 月 2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美国经济或正在
    陷入“U”形衰退
    成品油进口关税可降,资源税不可降
    理财产品或使银行
    面临信任危机
    荒腔走板 基金代表谁的心
    中国股市没有进入熊市的理由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荒腔走板 基金代表谁的心
    2008年03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湘源
      基金正在由人们心目中的护盘“好儿郎”变成砸盘的“坏孩子”,不能不说是中国股市的不幸。它对市场的破坏作用,其实一点也不比美国次贷危机的“外患”小。

      ⊙黄湘源

      

      几个月前还在大力倡导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的基金,这些日子因着行情的急剧波动、外部环境的恶化而沉不住气甚至有些手足无措了。坚守理念,何其之难!

      被视为市场稳定器的基金,去年创造了炫目的“财富效应”,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了无数冀望给养老金增值的投资者,规模也随之达到了3.27万亿。在市场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经济被寄予厚望,今年初又新批了1000多亿。但是,非常遗憾,这回基金非但没有“稳市”,更遑论“救市”了。据统计,1月14日以来,跌幅居前的全是基金重仓品种。许多基金猛烈减仓,已击穿60%的仓位底线。基金持有人当然怎么也不会料到,今年的收获竟然是“希望变失望”。统计显示,逾九成的基金投资者今年以来出现了亏损。如果继续如此跌跌不休的话,势必将越亏越深。

      对于基金,如果你觉得它的心思越来越让人摸不透了的话,不妨去再去听一听陈蝶衣那首传唱不衰的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

      只是疑惑还是难解:为什么越是亏损基金们竟还越是那么起劲地砸盘呢?

      看空当然是一个普遍的解释,但这显然并不是一个合理的解释。也许,我们不该简单地否定那些看空的理由。 不过,谁都知道,虽然沪深股市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效应越来越强,但无论如何美国次贷危机不会成为决定中国股市预期的最主要因素,这也是许多基金经理在多种场合都承认了的。可是,为什么国际资本一唱空,我们这边就会都跟着唱起空并做起空来,而当美国及周边股市反弹走高的时候,我们的基金却总是少有作为呢?这里面似乎还有更为深奥莫测的玄机吧?

      从近期的表现看,至少在相当程度上,一味跟着国际资本“鹦鹉学舌”的基金,肩膀上长的怕已不是自己的脑袋。国际资本的代言人说:“差不多了,赶快脱手吧”,于是,基金把每次的反弹都当成了出逃的良机。人家又说,不看好地产,不看好钢铁、银行,他们也就跟着使劲大抛而特抛去年底和今年初还被一致看好的金融、钢铁股,致使前不久还被大力推崇的大蓝筹概念股如今成了逃命的重灾区。可是,人家还在说不看好基金呢,基金又该怎么办呢?

      在更多的时候,基金看的或许还是政策市的眼色,就像围绕地球团团转的月亮一样。不是吗?此次基金的砸盘,虽然据说是“逼宫”,其实何如说是对政策市心有灵犀的默契?这种政策市思维下的造“底”运动,牺牲的总是普通投资者的利益。

      尽管基金砸自己的盘让外人来抄底,怎么看也有点像是“吃里扒外”,而基金净值一天天缩水,岂不也意味着对衣食父母的背叛?可是,有基金经理却对此作了另类解释:“基金规模虽然大了,却需要留出更多资金来应付可能的申购赎回。”言下之意,风险承受能力低、倾向于短期行为的投资者的占比过高,增加了基金经理的操作难度。这显然是推卸责任的遁词。

      其实,基民买“基”不养“基”,变成了炒“基”,这又何尝不是基金思维短期化和基金行为散户化所造成的?但投“基”变炒“基”的结果,基金固然自食其果,基民、股民乃至整个股市也将大受其伤。如果任其蔓延,将形成非常严重的恶性循环。

      股市的本质就是“测不准”,倘是政策市,则即便测准了也靠不住,然而,这显然不是基金崇尚短线思维的理由。基金思维的短期化,不能单用市场因素来解释。不少基金都把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写入了自己的章程,但是,在基金经理纷纷成为“流水的兵”的情况下,这样堂皇的条款就不能不靠边了,因为短线投资或者多少还能彰显一点业绩,长线投资的“铁打的营盘”则即使没被“流水”所冲垮,也难免遭遇“黄河断流”之困。股权激励的方法也许暂时拴得住一些人的腿,但如果基金经理一心向往的是私募基金经理的盈利分成,他还会有多少心思放在别人委托的代客理财哪怕是政策特批的专户理财上呢?

      月亮在围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公转或是它迫不得已的,自转才是它挣脱地球轨道的根本追求。这,也就是我们的基金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对于某些基金经理人来说,“与国际接轨”,基金持有人和委托人利益,嘴上唱“爱”的真,其实总是不如骨子里对“我”的自恋深。

      大盘已经跌了40%,一些基金却竟然还在嫌“欠跌”。有人甚至放言中石油跌破发行价才抄底,说不定跌穿了4000点还想跌回到3000点呢!基金正在由人们心目中的护盘“好儿郎”变成砸盘的“坏孩子”,不能不说是中国股市的不幸。它对市场的破坏作用,在笔者看来,其实一点也不比美国次贷危机的“外患”小。

      笔者以为,基金的蜕变,有着更为深刻的制度背景,人才的流失,风险控制机制的欠缺、激励机制的倚轻倚重,都显示了中国基金建设一种后患无穷的制度性弊端。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要说对基民、股民眼前的“财产性收入”将构成很严重的不利影响,还将危及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