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4: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投资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2008 年 3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时事天下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时事天下
    编者的话
    大宗商品接连暴跌 海外股市遭殃跳水
    次贷危机只是表象
    三重因素导致大宗商品集体大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编者的话
    2008年03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编者的话

      自去年年中以来,次贷危机在西方国家集中爆发。华尔街“百年老店”贝尔斯登去年8月披露旗下两只投资次贷证券化产品的对冲基金倒闭,成为这一轮持续至今的金融风暴的“导火索”。

      从某种意义上说,“贝尔斯登事件”也标志着次贷“第一冲击波”的爆发。次贷相关证券价值持续缩水,加上银行和其他放贷机构纷纷收紧信贷,使得更多基金和金融企业步贝尔斯登的后尘陷入流动性危机。巴黎银行紧急冻结旗下三只基金的申购和赎回,而荷兰、英国和德国等国的多只投资次贷资产的基金也陷入困境。一个月之后,英国最大的抵押贷款发放机构诺森罗克银行也因为陷入资金短缺,引发了大规模的挤兑潮,并直接导致该行沦落到如今被政府接管的下场。

      为了应对次贷“第一冲击波”,欧美央行紧急出手,向金融体系释放巨额流动性。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去年8月9日和10日两天,欧洲央行、美联储以及瑞士央行等世界各地央行就累计注资超过3262亿美元。

      这样的罕见举措似乎令信贷市场平息了一段时间,但好景不长。在去年年底,随着花旗、美林和瑞银等全球顶级投行和银行陆续披露巨额次贷资产冲减,货币市场再度风声鹤唳——次贷“第二冲击波”不期而至。

      面对又一波冲击,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央行首脑在去年11月份的一次例会上达成了一项新的救市计划。去年底,美联储、欧洲央行等五大巨头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共同向金融体系注资数百亿美元。时至今日,各大央行还在不断通过贷款拍卖等方式向市场注资。

      不幸的是,央行首脑们还没来得及喘息一下,凯雷资本和贝尔斯登又相继“崩盘”,由此也宣告了次贷“第三冲击波”的来袭。

      相比前两次,次贷“第三冲击波”的威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央行的救市力度也比以往“加力”不少。上周,五大央行再度联合出手,注资2000多亿美元。

      除了注资之外,以美联储为代表的西方央行还重新祭出了降息“杀手锏”,以期刺激经济和缓解信贷紧张。去年9月,美联储率先启动了降息周期,迄今该行已累计降息3个百分点。此外,英国、加拿大等央行也纷纷跟进,欧洲央行虽迟迟未出手,但也未排除降息的可能性。

      在次贷漩涡中心的美国,布什政府甚至罕见地在今年2月推出了一项为期两年,总额达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以期摆脱衰退的阴影。然而,所有这些努力似乎都收效甚微。在次贷危机冲击波的连续打击下,美国经济的一只脚已经迈入衰退。而即便是在美联储本周再次降息之后,货币市场拆借利率仍持续攀升,显示惜贷气氛浓重。

      与此同时,股市的剧烈波动也愈演愈烈,日本、美国和欧洲部分股市一度跌至近两年来的低谷。美元汇价则跳水不止,欧元对美元屡创新高。美元贬值还诱发了商品的又一波疯狂炒作,油价已在100美元上方逗留一个多月,黄金、农产品等其他商品也持续飙升。

      因次贷风暴而引发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剧烈波动还要持续到何时?未来又将如何演变?次贷乱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何在?对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又意味着什么?为了解开这些疑问,本报今起将密切关注事件发展动态,陆续推出“透视次贷乱象”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