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年中以来,次贷危机在西方国家集中爆发。华尔街“百年老店”贝尔斯登去年8月披露旗下两只投资次贷证券化产品的对冲基金倒闭,成为这一轮持续至今的金融风暴的“导火索”。
从某种意义上说,“贝尔斯登事件”也标志着次贷“第一冲击波”的爆发。次贷相关证券价值持续缩水,加上银行和其他放贷机构纷纷收紧信贷,使得更多基金和金融企业步贝尔斯登的后尘陷入流动性危机。巴黎银行紧急冻结旗下三只基金的申购和赎回,而荷兰、英国和德国等国的多只投资次贷资产的基金也陷入困境。一个月之后,英国最大的抵押贷款发放机构诺森罗克银行也因为陷入资金短缺,引发了大规模的挤兑潮,并直接导致该行沦落到如今被政府接管的下场。
为了应对次贷“第一冲击波”,欧美央行紧急出手,向金融体系释放巨额流动性。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去年8月9日和10日两天,欧洲央行、美联储以及瑞士央行等世界各地央行就累计注资超过3262亿美元。
这样的罕见举措似乎令信贷市场平息了一段时间,但好景不长。在去年年底,随着花旗、美林和瑞银等全球顶级投行和银行陆续披露巨额次贷资产冲减,货币市场再度风声鹤唳——次贷“第二冲击波”不期而至。
面对又一波冲击,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央行首脑在去年11月份的一次例会上达成了一项新的救市计划。去年底,美联储、欧洲央行等五大巨头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共同向金融体系注资数百亿美元。时至今日,各大央行还在不断通过贷款拍卖等方式向市场注资。
不幸的是,央行首脑们还没来得及喘息一下,凯雷资本和贝尔斯登又相继“崩盘”,由此也宣告了次贷“第三冲击波”的来袭。
相比前两次,次贷“第三冲击波”的威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央行的救市力度也比以往“加力”不少。上周,五大央行再度联合出手,注资2000多亿美元。
除了注资之外,以美联储为代表的西方央行还重新祭出了降息“杀手锏”,以期刺激经济和缓解信贷紧张。去年9月,美联储率先启动了降息周期,迄今该行已累计降息3个百分点。此外,英国、加拿大等央行也纷纷跟进,欧洲央行虽迟迟未出手,但也未排除降息的可能性。
在次贷漩涡中心的美国,布什政府甚至罕见地在今年2月推出了一项为期两年,总额达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以期摆脱衰退的阴影。然而,所有这些努力似乎都收效甚微。在次贷危机冲击波的连续打击下,美国经济的一只脚已经迈入衰退。而即便是在美联储本周再次降息之后,货币市场拆借利率仍持续攀升,显示惜贷气氛浓重。
与此同时,股市的剧烈波动也愈演愈烈,日本、美国和欧洲部分股市一度跌至近两年来的低谷。美元汇价则跳水不止,欧元对美元屡创新高。美元贬值还诱发了商品的又一波疯狂炒作,油价已在100美元上方逗留一个多月,黄金、农产品等其他商品也持续飙升。
因次贷风暴而引发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剧烈波动还要持续到何时?未来又将如何演变?次贷乱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何在?对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又意味着什么?为了解开这些疑问,本报今起将密切关注事件发展动态,陆续推出“透视次贷乱象”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