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4: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投资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2008 年 3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中国资本市场
    对冲套利脚步迫近
    “股神”巨亏97%的启示
    防通胀的同时莫忘控制失业
    股市低迷时更需要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
    别指望热钱推高中国房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股神”巨亏97%的启示
    2008年03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姜松
      “股神”巨亏97%

      的启示

      ⊙姜松

      

      最新一期的《南方周末》报道了几个“股神”的炒股经过:湖南娄底的一位股民,在一年间,24万元的积蓄和借款缩水到不足7000元,亏损达97%;另一位股民则从17万元亏得仅剩8000元。他们之所以被成为“股神”,是因为同事将他们当成反向指标:一旦他们砍仓,其同事就立即买进,并且因此获利。“股神”的名声由此而来。

      这则长篇报道引起热烈讨论,透过其中的细节,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投资者投资知识的匮乏和心态的躁动,正是这些缺陷,使得股民在面临股价波动的时候,不仅不能规避、减小风险,反而不断放大了自己的风险。以24万元变成7000元的结局为例,股市去年的最高点调整到3月20日的最低点,跌幅最深的个股达到60%多一点,即使“股神”买的是调整幅度最大的股票,如果不来回炒作,即使他买的是最高点,也远不至于亏损到如此地步。

      而账单显示,这位“股神”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交易次数高达500次、支付了超过3万元的手续费和超过3万元的印花税。

      这种情况原本可以避免。比如,建立起一个规则,当某个账户出现频繁的交易行为,且这种交易行为表现出非理性的倾向时,券商应该发出警示,提醒投资者,或对投资者进行相应的辅导。而这种机制在国外早就建立起来了。如果券商发现投资者有频繁的交易行为,会发出善意的提醒。不仅券商,甚至保险公司也建立起了这种提醒机制。去年,我们到美国看望一位表哥,我们的花销由他来承担,由于他频繁用信用卡消费,很快便接到保险公司的电话,问他是否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或生活有什么不如意。原来,保险公司担心消费者这种反常的消费行为,可能是心理异常或遭遇某种不幸所致。误会虽然澄清了,但至少说明了国外对警示作用的重视。

      券商对投资者提供提醒服务是理所应当的。以那位“股神”的交易记录为例,仅他一个人,就为券商贡献了3万元的手续费,而券商收取服务费就应该提供相应的服务。而实际上,我们的券商除了在开户时提示一下风险——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投资者根本享受不到其他服务。券商的研究报告也只提供给机构投资者参考,散户投资者很难有机会看到。

      当然,这是一种矛盾。券商的目的在于追逐利益最大化,他们巴不得投资者频繁交易,巴不得投资者不懂理财知识,如果都遇到持股时间长的投资者,券商的收益还从哪里来?因此,券商在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方面没有动力。但是,券商至少应该承担一些最基本的义务,比如,前面提到的提醒。这种提醒虽然可以减少投资者的交易活动,减少券商的手续费收入,但却能够细水长流,一旦投资者因频繁交易而亏损殆尽,券商再也不可能从他们身上挣到什么交易费了。

      显然,善意的提醒有时候是互利的,是双赢之举。我们现在需要制定一个规则,当某个交易账户出现频繁的非理性交易时,强制性要求券商发出警惕,并通过录音为证,否则,就以其失职进行一些处罚。如此,才能使投资者更加理性。当然,作为投资者,也应该尽可能多地学习一些投资理财知识,尽可能地规避风险,获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