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智慧封面
  • 2:股文观止
  • 3:大智慧消息树
  • 4:大智慧机构股票池
  • 5:大智慧大鳄猎物
  • 6:大智慧基金
  • 7:个股点评
  • 8:个股点评
  •  
      2008 3 2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版:大智慧封面
    下一版  
    pdf
     
     
     
      | 1版:大智慧封面
    不要在大跌后抛出股票
    利空因素渐释放 大盘向上应可期
    首席分析师·股市让黑嘴走开
    博客风云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首席分析师·股市让黑嘴走开
    2008年03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伟
      

      “救市”必须针对暴跌的三大主因

      

      李志林(忠言)

      近期媒体上关于“救市”的呼吁不断,有关方面表示“正密切关注”,也在按部就班地批准发行新基金。但市场还是不断创新低,5个月暴跌了42.6%,近两个月暴跌了36.5%。从暴跌的速率和市值的流失看,均创了十八年股市之最。在笔者看来,现在要想谈“救市”,必须从导致暴跌的主因入手。

      一是再融资。谁都知道,这两个月罕见的暴跌是由平安、浦发再融资引起的,平安、浦发在股东大会上动用不参加再融资的非流通股大股东和H股股东的“啦啦队”的力量顺利通过再融资案,这是用垄断代替市场化的不合理表决方式。有关方面若真想防止恶意圈钱,关键在于采用股改那样的“分类股东表决法”,要谁交钱,就由谁来投票,修订再融资细则,严控再融资,倡导配股和债券再融资,唯此,才有条件谈反转。

      二是“扩容大跃进”。2005年6月,沪深股市市值仅2.3万亿,2005年年底为3.2万亿;2006年年底为8万亿,一年扩大了150%;但2007年年底骤升到32万亿,又扩大了300%,市值与GDP之比即证券化率达到150%的极限,超过美国的130%(美国把房市、债市市值也包含在内)和日本110%和金砖另三国70%的水准;居民储蓄与流通市值之比为170%。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数据。照理,2008年股市在扩容上应该是休养生息,但实际的情况却是:有3.2万亿大小非解禁,红筹股要回归,创业板要推出,还有大批上市公司狮子大开口式的再融资。在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压力下,终于将去年7月6日以后的上升行情一举消灭,并使指数低于年线20%以上,使这一年入市的投资者亏损累累,这就是扩容大跃进造成的恶果。

      问题的症结在于对“加大直接融资比例”的错误认识上。在美国的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比例是6:1,而中国则是1:4。因此,当务之急是减少股票融资和再融资,扩大债券融资比例。

      三是市场不良预期蔓延。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信心经济、预期经济。近两个月来,面对股市的巨大跌幅,面对令投资者极度恐慌的“中国股市牛市已结束,熊市已来临”的论点,导致大多数投资者丧失信心,陷于恐慌中,本周初大盘终于出现 “雪崩”。要想恢复市场信心,必须通过舆论,就牛是否转熊问题、什么是合理估值标准问题、降印花税问题、融资和再融资是否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问题给广大投资者一个良好的预期。本周四341点的震荡大逆转,便是市场对有关方面“救市”的反应。

      在笔者看来,“救市”的可能性相当大,市场连续暴跌后的反弹也可期。至于反弹的性质、高度、持续时间取决于“救市”举措的针对性的强弱和力度的大小。至于反弹的热点,在周三、周四、周五三天中已经暴露无遗了。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

      “三把大锤”砸出行情阶段性底部

      陆水旗(阿琪)

      从1月中旬以来,市场就形成了“指数看中石油,人气看中国平安,紧缩调控看万科”的思维认识,也不知是无意还是天意,这三大巨头竟然在3月20日同一天公布年报,这似乎注定着3月20日“春分”节气里的行情有着非同一般的含义,也提示着这一天惊天逆转之后行情的阶段性底部有望成立。

      行情在此时点有望成为阶段性底部的原因和有利因素在于:一、3月20日中国石油、中国平安、万科A以近乎于跌停的价格开盘,这三大权重股本身以及经受这“三把大锤”共同敲打后的大盘均呈现出了一步到位的现象;二、促使本轮调整的因素有周边市场下跌、紧缩调控、雪灾、再融资、“大非”集中解禁、估值标准降低、公司利润增长下降等,即本轮调整已经考虑了几乎所有已有的和潜在的不利因素,经过连续恐慌性下跌之后,这些因素已经得到了较充分的消化;三、3500点一线对应于2008年公司预期盈利的动态市盈率已降低至20倍,这无论如何已经足够安全边际,无论是行情的估值水平还是技术调整幅度均已达到绝限状态;四、到4月上旬,欧美绝大多数国际性大投行2007年年报与2008年一季报将陆续披露完毕,历经半年多的冲击之后,次级债危机给全球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望从二季度开始暂告一段落;五、次级债危机减缓之后,美国多次救市和频繁降息的累积效应以及A股市场新基金连续发行的累积效应将逐渐显现;六、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与CPI之间的周期性规律和正相关关系十分明显,基于M1增速在去年10月份已见顶,3月份开始CPI逐步回落已成定局;七、由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导致我国出口经济显著回落,加上之前的紧缩性调控已在微观层面产生效果,之前一直从紧的调控政策将趋于松动;八、美元的持续降息、3月份起我国CPI有望回落、趋于松动的宏观基调等,意味着再加息的可能性已不大,这是本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行情呈现“靴子落地”的主要原因,也是地产股超跌之后先于大盘触底的重要原因。

      中石油、中国平安、万科A已经从“指数、人气、预期”三个方面给市场提供了新指标,在3月20日这“三把大锤”共同敲打市场之时,意味着行情的阶段底就此形成,也预示着A股行情将浴火重生。

      (本文作者为证券通专业资讯网首席分析师)

      且看底部出现的四大表现

      桂浩明

      本周股市的运行可谓惊心动魄,上证指数一度下跌到3516点,让投资者吓出一身冷汗。好在几经反复,大盘最后还是走出了反弹行情,回升到3800点一线。此时再回过头看看,也许不难发现,就在这种大幅震荡中,大盘的底部悄悄地出现了。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市场表现来验证这一点。第一、本周三之前,大盘几乎是单边下跌,两市成交量差不多也就维持在1000亿元左右的水平上。即便大盘走势再弱,也没有明显放量。这表明市场当时陷入了麻木中,这只能表明大家还不认为底部到了。但在本周四,股指瞬间探低,这时成交量猛然放大。这与前一天受周边市场影响成交量放大的走势相呼应,表明增量资金开始介入。一般来说,这种低位放量局面的出现很可能预示着大盘基本已探出了底部。只要这种放量的格局能延续,底部的构筑成功就有更大的把握。从周五的市场表现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其次,当市场运行到底部时,最容易出现的往往是前期强势股、抗跌股的补跌。今年以来,个股的分化还是很明显的,尽管蓝筹股的走势普遍不好,但一些题材股的行情却方兴未艾。另外,中国石油等也表现出少见的抗跌性。但是,本周那些前期的强势股出现补跌,而中国石油也因2007年的年报逊于市场预期而跌破构筑了大半个月的整理平台,向下破位。这种局面的出现客观上使得市场内在的结构不平衡状况得到了改变,同时也为增量资金的入市特别是选择新的突破口创造了条件。现在看来,金融、地产等蓝筹股板块的兴起与前期强势股、抗跌股的补跌一样,共同完成了对市场底部的确认。

      第三,市场对利空不那么敏感了。弱势市场最大的特点是对利多麻木而对利空敏感。相反,当市场对利空不那么敏感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市况是否出现了改变。就盘面而言,也就是底部有没有可能就此出现。本周四,由于隔夜美股大跌,对境内市场构成了很大的压力,但当天大盘低开后经过几次反复,最后顽强地涨了上来。当然,导致上涨的理由可能有很多,但能够在周边市场集体“跳水”的情况下上涨,这种对利空的麻木实际上是市场内在积极因素起作用的表现。换个角度说,这也是市场构筑完成底部后的结果。

      最后,个股普涨的局面开始显现。一般来说,当大盘形成底部且由此开始上涨的时候,由于个股价格普遍较低,而人气已经显现,因此很容易出现个股的大面积普涨,这与尚未探明底部时只有个别股票有所上涨、多数品种被无情地卖出的情形有很大的不同。从本周三起,连续三天出现个股普遍上涨的走势,这种状况的出现,既给失望中的投资者带来了信心,同时也让不同偏好的外围资金找到了切入点。通常,当市场在低位出现连续的普涨行情之后,往往是提示底部已经差不多形成了。

      当然,由于目前股市的政策环境还没有大的改变,仅仅从市场表现的角度来探讨大盘的底部形成恐怕是不够的。不过,既然确实出现了底部特征,人们对于政策环境的改善也充满了预期,从长远的角度看,还是可以确信现在大盘已经形成了底部,至少可以说是在对底部的构筑中。此时,投资者在操作上是应该倾向于积极的。

      (本文作者为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平安·捐款·道歉

      文兴

      平安是人们生活中追求的目标。作为上市公司而言,平安曾经是投资者追求的好股票,100元以上的股价就是证明。但自从平安提出巨额融资的方案后,形象大改,摇身一变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推动股指从6000点滚落的巨石。

      由此看来,平安需要重塑形象。3月20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在上海就平安巨额融资引发资本市场争议之事解释说,平安融资是为了扩充旗下子公司的资本金,目前融资还没有准确的时间表。他对投资平安股票而亏损的投资者表示抱歉。据参加会议的股东介绍,在前几天平安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在股东提问环节,最初的几个举手提问者由于没有提及股东们最为关心的融资方案,遭到参会股东们的嘘声。会议主持人请其中一位“抗议者”提问,这位女士表示,自己在140多元的价位上买入平安股票,现在已跌到了60多元,损失惨重。她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平安是否应慎重考虑融资方案。她的提议引发了全场的掌声。马明哲表示,他很理解这位股东的心情,对此感到抱歉:“我们会更加努力。”马明哲说平安是负责任的公司,要对股东负责,对客户负责,股东利益是公司最高的原则。他表示,平安20年来坚持4个字——增长、谨慎。增长是追求可持续、有价值、跨越市场的发展,谨慎则包括谨慎言行、谨慎财务、谨慎决策等。公司不一定能全部做到,但会努力去做。他认为,股东买了平安股票,说明他们相信平安,虽然平安不能左右整个股市大局,但相信一定会交出一份好的成绩单。

      马明哲带领团队详细阐述了公司发展的理念、经营方向,马明哲表示,自己掌舵平安20年,如果自己能力不行,不用股东让他下来,“我自己会主动下来”。

      本月20日中国平安公布了2007年业绩,去年实现总收入人民币1370亿元,净利润人民币19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55.4%和140.2%。在公司业绩创下新高的同时,高管薪酬水平也再度刷新纪录——平安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马明哲税后报酬为2579万元,总经理张子欣税后薪酬为2664万元,常务副总经理孙建一税后薪酬为1441万元,而常务副总经理梁家驹税后薪酬更是达到2688万元。但请注意,马明哲并没领取2000万元奖金,已经将其直接捐赠给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看来平安管理层有决心“把平安建设成为一个国际领先的金融机构”,也已经付诸行动——业绩优异。相信马明哲明年仍然不会领多少千万的奖金,而是将其捐给投资者保护基金会,真心希望让股民的怨气能再少点。(本文作者为著名市场分析人士)

      为中信证券庆幸

      王利敏

      本周中信证券推出了亮丽的年报,与此同时,先前与中信证券有过合作意向的美国著名投行贝尔斯登则惊曝因次债危机陷入破产的消息,结果后者因陷入危机被低价收购,而前者本周一因年报出色,在当天上证指数大跌3.59%的情况下报收红盘。

      去年11月2日,中信证券出了一个董事会公告,声称董事会通过了与贝尔斯登建立全面战略合作的预案,拟同意向后者认购可转换信托证券,并同意在适当时候增持其股份至9.9%;后者也同时购入相应的中信证券股份。当时中信证券的股价在110元上方,后者的股价为100多美元。由于全球股市走低,中信证券的股价近日下跌到60元下方。后者因出现危机,流动性状况急剧恶化,最终由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多的超低价全面收购。

      从近日中信证券的公告看,公司由于与贝尔斯登未曾签署过任何正式协议,更未支付过任何款项,因而公司不会出现任何损失。公告还宣布与后者的所谓战略合作计划已经终止。我们在紧紧捏了一把汗的同时,无疑为中信证券感到庆幸,不仅因为中信证券避免了危机,而且还有效地防止了因为中信证券间接陷入次债危机而进一步打击已经弱不禁风的A股市场的可能。

      坦率地说,中信证券避免厄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其实,当时绝大多数人对公司的举措都是赞成的,这从该股股价在有关公告公布后当日出现涨停可见一斑。然而,许多往往在当时被认为天大的好事其实含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乃至巨大的风险。这从QDLL基金联袂出海之后的遭遇中便不难看出,当由多年在海外资本市场打拼过的众多留洋高手挂帅的QDLL基金浩浩荡荡奔赴境外市场时,谁会料到今天的命运。

      相似的一幕如今又轮到中国平安了。据报道,平安管理层近日决定斥巨资投资荷兰富通投资管理公司的50%股权。据平安管理层称,收购的标的公司将如何如何为平安的业务发展带来帮助等等。另据报道,平安天量融资中的相当一部分还将用于购买其他境外资产。虽然平安的管理层说得很好听,结果会怎样呢?我们只记得同样的话众多QDLL基金也说过,中信证券的管理层也说过……

      不管怎么说,平安的收购行为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资本市场的最大风险恰恰在于不确定性。所以,对于平安的众多股东而言,必须有此笔业务有可能赚有可能赔的两种心理准备。喜欢搏一搏的投资者可以持有甚至买进平安的股票,如果不愿搏的话,应早作打算。

      笔者的一位朋友最近作了一个惊人的举措,将套得很深的平安股票在60元左右忍痛割肉,换进了价格差不多的中信证券。经分析,这位朋友的割肉换仓果然不同凡响,从业绩看,中信证券和平安的每股收益分别为4.01元和2.11元,而分配方案则分别是10送10派5元和10派5元,实际流通盘分别为27.91亿股和39.27亿股。

      笔者不禁对这位朋友的聪明睿智拍案叫绝,不仅是因为他用同样的价位换到了性价比悬殊的股票,而且毕竟回避了股市中最为担心的“不确定性”。(本文作者为知名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