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积累, 一靠开源,二靠节流。纵观当今发达国家,之所以经济兴旺,都离不开这两个法宝。
提到节流,在我国,最常见的做法是政府动用宣传和教育方式,鼓励人们少用一滴水或少用一度电。在西方一些国家,除了家庭和学校进行早期教育外,还有一套政策与市场并存的完整体系作保障。
以盘活旧货为例,西方国家主要通过税收等政策措施,来鼓励人们将那些旧的什物进行慈善捐赠。如果是捐赠给教会或慈善机构,可被折合成市场价,用以扣减当年收入。
盘活旧货的市场有很多,如二手房和二手车等专业化市场,也有可以流通的日常用品市场等。
旧货的流通方式也很多。有长期而固定的二手店铺,也有临时的易手场所;有传统的门面和集市,也有网上的虚拟市场,如eBay。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那些卖二手货和旧货的商店,有以市场赢利为目的的,如古董店等,也有慈善机构开设的经济店,如“救世军”的 “thrift shop”即是。
如果说,上述的旧货盘活路径是“单向”的,那么跳蚤类的“swap meets”则是“双向”的。这类临时买卖,一般门槛很低,也无需什么执照,只要“物尽其用、各取所需”就好。
在国外,扔东西可是一门学问。如果是化学品等东西,必须告诉专门处理危险废弃物的机构,如果是一般大件,则需通知市政或有经营权的公司来清理。
例如,在德国,如果有一天,你看到居民区的街道旁边堆了很多家什,你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居民在准备拆迁,可能那天是当地统一允许扔大件东西的日子。
在“重复使用”方面,德国人也动足了脑筋。比如,铝合金的易拉罐,已经立法废除,而那些吹塑的饮料瓶,也越来越多地被打上了“多次使用”的标记。为了鼓励人们重复使用,在购买饮料时要支付“押瓶费”。使用后的空瓶子下次带回超市时,机器会吐出一张清单,在购物结帐时,此清单可当现金使用。
物力维艰。惜物,被各国人民视为一种美德。英国谚语说,省下一便士,就等于赚了一便士。看来,节约不但被视为是一种财富,而且还是一种绿色生产力。
我国人民历来也有节俭的习惯。目前,尽管中国的旧货重复使用机制还不完善,政府的税收优惠仍缺位,市场运作也没有照顾到各种消费者。比如,就旧货市场而言,面向高端消费者的收藏、保值和装饰等奢侈品一类略微成熟,而面向普通人的日常用品方面,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各国文化不同,我国不需要照抄外国的做法。或许,我们仅仅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不以“节约为耻”的精神,一种愿意厉行节约并付诸行动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