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特别报道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D101:信息披露
  • D102:信息披露
  • D103:信息披露
  • D104:信息披露
  • D105:信息披露
  • D106:信息披露
  • D107:信息披露
  • D108:信息披露
  • D109:信息披露
  • D110:信息披露
  • D111:信息披露
  • D112:信息披露
  • D113:信息披露
  • D114:信息披露
  • D115:信息披露
  • D116:信息披露
  • D117:信息披露
  • D118:信息披露
  • D119:信息披露
  • D120:信息披露
  • D121:信息披露
  • D122:信息披露
  • D123:信息披露
  • D124:信息披露
  • D125:信息披露
  • D126:信息披露
  • D127:信息披露
  • D128:信息披露
  • D129:信息披露
  • D130:信息披露
  • D131:信息披露
  • D132:信息披露
  • D133:信息披露
  • D134:信息披露
  • D135:信息披露
  • D136:信息披露
  • D137:信息披露
  • D138:信息披露
  • D139:信息披露
  • D140:信息披露
  • D141:信息披露
  • D142:信息披露
  • D143:信息披露
  • D144:信息披露
  • D145:信息披露
  • D146:信息披露
  • D147:信息披露
  • D148:信息披露
  •  
      2008 年 3 月 2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当前经济金融发展难点与对策何在
    股市深幅下调
    有诱发经济预期逆转危险
    融资融券是破局弱市良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股市深幅下调有诱发经济预期逆转危险
    2008年03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亚夫

      

      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在物价上涨较快时,对物价的预期比物价上涨本身更可怕。物价是如此,对经济增长的预期也是如此。

      近日,资本市场深幅下跌,正引发国人对经济增长预期出现逆转,而预期一旦改变,将对经济全局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这是一个比股市调整杀伤力更大的全局性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股市持续大幅下挫,已引起投资人不安,并开始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股市在不到半年时间内急挫40%,股指早已跌破年线,且偏离度越来越大,投资人深度套牢,投资心理由等待、观望转向失望,对市场的预期正在逆转。

      其后果怎样?一是居民资产大幅缩水,消费趋向保守,使刚刚提振起来的国内消费面临再度萎缩的威胁,进而损害消费需求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二是斩仓资金再度流向银行储蓄。在通胀压力加大、存款准备金率高企的情况下,整个社会资金配置,再次出现畸形、倒退。这不能不说是个危险。

      其次,资本市场对近期宏观数据过度解读,加剧了股市动荡,并反过来影响整个社会对经济运行的预期。这种不良预期从股市弥漫到经济全局,一旦形成趋势,不仅会强化对股市的负面作用,引起更激烈的市场反应,而且也会直接伤害实体经济,酿成恶性循环后果,进而干扰经济发展大局。

      其后果又将如何?一是股市资产迅速贬值,有被恶意资金肆意打压、廉价抄底,然后再度暴涨暴跌,酿成对国民财富的掠夺风险。二是这种不良预期扭曲了经济增长的真实信号,影响实体经济与供求关系,使股市的融资功能濒临瘫痪,失去资源优化配置作用,进而影响整个金融改革大局。

      显然,股市的超调对经济运行的负面作用已经露出苗头,对经济预期的负面影响也有所显现。对此,除了有关方面要引起警惕并拿出措施加以治理外,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很重要的一点,需要进一步揭示这种超调的动因到底何在。

      从时间接点上看,这种超调首先与本轮行情在去年四季度达到峰值后的回调有关。一些利益集团,包括那些解禁的"大小非",在赚得丰厚利润后,一边向市场派发,一边又为下一轮博弈准备廉价筹码打开更大空间。而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年初的雪灾和2月份经济数据"三碰头",正好为这种做空行为提供了武器。

      是的,2月份我国的经济数据确实不太好看。一方面,出口增长6.5%,当月贸易顺差85.55亿美元,为10个月来的最低;另一方面,当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上涨6.6%,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8.7%,创11年的新高。一面是增长放缓,一面是价格高企,2月份数据不好看,其原因大家是很清楚的。

      比如,国内有突发性冰雪灾害加上春节因素的影响,国外有美国次贷危机加上国际油价高涨、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这几个因素一碰头,难免对经济运行产生干扰。而从经济常识看,仅凭1、2个月的数据,很难在短时间内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趋势作出方向性判断。

      而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与潜在增长力其实是很清晰的。这就是以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引领的新一轮增长已经启动,而国内消费需求的苏醒,正抵消着外部因素的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经济回旋余地很大,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那么,近来股市为何会有如此过激反应呢?这跟国内外金融大鳄的新一轮布局有关。利用市场回调打压市场,寻找理由强化这种打压,是金融博弈的常见手段。本轮大幅下挫正是不同利益集团和机构,利用国内外突发因素对市场实施的一次大洗牌。本没有什么奇怪。

      问题是这种借题发挥做过了头,就会干扰市场运行,影响经济预期,进而对经济增长造成实质性伤害。这正是股市超调的危险所在。其结果,除了大多数国民的利益被洗走之外,得到好处的只能是少数利益集团,特别是国际金融玩家。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果真这样,那不啻是中国股市的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