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4: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市场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D101:信息披露
  • D102:信息披露
  • D103:信息披露
  • D104:信息披露
  • D105:信息披露
  • D106:信息披露
  • D107:信息披露
  • D108:信息披露
  • D109:信息披露
  • D110:信息披露
  • D111:信息披露
  • D112:信息披露
  • D113:信息披露
  • D114:信息披露
  • D115:信息披露
  • D116:信息披露
  • D117:信息披露
  • D118:信息披露
  • D119:信息披露
  • D120:信息披露
  • D121:信息披露
  • D122:信息披露
  • D123:信息披露
  • D124:信息披露
  • D125:信息披露
  • D126:信息披露
  • D127:信息披露
  • D128:信息披露
  • D129:信息披露
  • D130:信息披露
  • D131:信息披露
  • D132:信息披露
  • D133:信息披露
  • D134:信息披露
  • D135:信息披露
  • D136:信息披露
  • D137:信息披露
  • D138:信息披露
  • D139:信息披露
  • D140:信息披露
  • D141:信息披露
  • D142:信息披露
  • D143:信息披露
  • D144:信息披露
  • D145:信息披露
  • D146:信息披露
  • D147:信息披露
  • D148:信息披露
  • D149:信息披露
  • D150:信息披露
  • D151:信息披露
  • D152:信息披露
  • D153:信息披露
  • D154:信息披露
  • D155:信息披露
  • D156:信息披露
  • D157:信息披露
  • D158:信息披露
  • D159:信息披露
  • D160:信息披露
  • D161:信息披露
  • D162:信息披露
  • D163:信息披露
  • D164:信息披露
  • D165:信息披露
  • D166:信息披露
  • D167:信息披露
  • D168:信息披露
  • D169:信息披露
  • D170:信息披露
  • D171:信息披露
  • D172:信息披露
  •  
      2008 年 3 月 28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5版:艺术财经·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5版:艺术财经·市场
    仇德树:不懈追求带来“裂变”
    林路:都市摄影前景看好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仇德树:不懈追求带来“裂变”
    2008年03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邱家和 实习生 于晓芹
      ⊙本报记者邱家和 实习生 于晓芹

      

      矗立在闹市中的上海美术馆,经历了春天的风雨洗礼,仍然宛若处子般,有一种独立于世的淡然。在偌大的美术馆展厅中,名为“裂变”的个展即将开幕,仇德树却还是那么从容,与那些作品的磅礴气势形成强烈反差。这次回顾展式的个展,是上海美术馆“新水墨”系列个展中的一个,显示了艺术家在上海近二十多年的“新水墨”实验中的特殊地位,而“裂变”的主题,形象地说明了艺术家的敢于挑战传统、挑战自我的反叛精神。

      

      “裂变”:

      材质与语言的革新

      仇德树从文革起作为“工人画家”开始美术创作,经历过曲折而丰富的艺术历程,而其最突出的贡献,则是利用宣纸这种绘画媒材的渗水性、透明性以及柔韧性,经过“撕裂”,底部上色再打磨,让墨汁或丙烯颜料从宣纸的背后陈出来,再“拼接”叠层,形成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

      这是他早在1982年就发现的表达方式。仇德树从少年时代就师从海派名家王一亭的学生,不仅学会了中国传统水墨的表达方式,也学会了装裱。长期与宣纸打交道,使他在一次散步时观察到地上的石头的裂纹,并想到了将宣纸撕裂。他发现,浸过水的宣纸撕裂后,会出现毛边,这种自然形成的肌理有一种特别的视觉效果,他尝试利用这种独特的纹路与肌理效果创造一种崭新的绘画语言。这里已经没有了传统水墨的笔墨,宣纸本身取代笔墨成为创作语言。

      1985年,仇德树应邀到美国波士顿塔苻茨大学做访问学者,对他个人的创作而言经历了又一次“裂变”。在美国各大美术馆考察观摩,尤其在那些抽象作品与原作前,他看到了中国传统水墨的落伍,强烈感受到传统水墨在视觉冲击力上的欠缺。因此,他改变了之前的阴沉灰暗的色调,大胆运用油画创作的丙烯颜料和油画布,打造出色彩丰富的画面效果。

      

      “草草社”:

      张扬独立精神

      仇德树有这样难得的成就,得益于他强烈的独立精神。早在70年代后期,作为卢湾区工人文化馆的专职美工,他曾代表工人画家到北京参加全国性的美术展览。就是在画展上,他意识到那种“高大全、红光亮”的创作模式要改变。文革结束后,“后文革美术”并没有脱离文革美术中的范式,以文化馆为基地,仇德树周围聚集了许多同样期望突破传统的艺术家们,一起讨论如何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式方法等,“草草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立了,参加的艺术家包括袁颂民、姜德溥,郭润林、陈家泠、戴郭邦、曾密、徐英槐、潘飞仑、陈巨源和朱垠嶙等人。

      仇德树以“理想主义的独立精神”为“草草社”的宗旨,倡导“独立精神、独特技法、独创风格”。这也代表了那个时代艺术家们的心声。而“草草社”率先实现了他们的理想,打破了“后文革美术”的僵局。在仇德树的倡导下,“草草社”的成员们在各自的艺术领域取得了很大突破,如陈巨源、袁颂民等的水彩试验,为中国水墨的发展在形式的革新上提出了新的可能性。

      挑战自我:

      回归传统

      仇德树有一种对革新的不懈追求。从70年代末开始,他尝试过“自然流墨法”、“印章自然拼接法”“力破纸背法”等,同时创作了一些抽象书法。这次展出的作品中就有仇德树早期创作的作品,如书法《风雷》、水墨《从自然到超脱,从黑夜到白天》、《在不安的世界里》等等。“自然流墨法”具体来说,是在湿的宣纸上,让墨在纸上任意的流淌和渗透,墨干后印上未经雕琢的红色石印。这是对传统印章的解构。“力透纸背法”,则是源自他对宣纸的材料特性非常了解。当时,他热衷于水墨的抽象试验。

      但是,2000年前后,他又挑战自我,开始思考如何冲出这种抽象表达的樊篱。他开始回归传统,用“裂变”的方式表达传统山水。仇德树认为,中国传统的山水,是中国传统美术最高的境界,也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样式,因此最能表达他的“裂变”的精神,也最能推广他的“裂变”。虽然这是对传统的回归,但不是简单地回到传统的怀抱,而是在经历了这么多次的“裂变”后的返璞归真。媒材和语言上对传统的运用以及内容上的传统回归,让他的作品真正具有了双重性质。

      如今,回眸“草草社”当年,他们提出的“独立精神、独特技法、独创风格”在今人看来也许是最起码的常识,但是在当时的意识形态的环境中,提出这些理念需要巨大的勇气,而这样的勇气来自他对艺术的追求。正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成就了他在绘画语言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