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4: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市场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D101:信息披露
  • D102:信息披露
  • D103:信息披露
  • D104:信息披露
  • D105:信息披露
  • D106:信息披露
  • D107:信息披露
  • D108:信息披露
  • D109:信息披露
  • D110:信息披露
  • D111:信息披露
  • D112:信息披露
  • D113:信息披露
  • D114:信息披露
  • D115:信息披露
  • D116:信息披露
  • D117:信息披露
  • D118:信息披露
  • D119:信息披露
  • D120:信息披露
  • D121:信息披露
  • D122:信息披露
  • D123:信息披露
  • D124:信息披露
  • D125:信息披露
  • D126:信息披露
  • D127:信息披露
  • D128:信息披露
  • D129:信息披露
  • D130:信息披露
  • D131:信息披露
  • D132:信息披露
  • D133:信息披露
  • D134:信息披露
  • D135:信息披露
  • D136:信息披露
  • D137:信息披露
  • D138:信息披露
  • D139:信息披露
  • D140:信息披露
  • D141:信息披露
  • D142:信息披露
  • D143:信息披露
  • D144:信息披露
  • D145:信息披露
  • D146:信息披露
  • D147:信息披露
  • D148:信息披露
  • D149:信息披露
  • D150:信息披露
  • D151:信息披露
  • D152:信息披露
  • D153:信息披露
  • D154:信息披露
  • D155:信息披露
  • D156:信息披露
  • D157:信息披露
  • D158:信息披露
  • D159:信息披露
  • D160:信息披露
  • D161:信息披露
  • D162:信息披露
  • D163:信息披露
  • D164:信息披露
  • D165:信息披露
  • D166:信息披露
  • D167:信息披露
  • D168:信息披露
  • D169:信息披露
  • D170:信息披露
  • D171:信息披露
  • D172:信息披露
  •  
      2008 年 3 月 28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专栏
    别了,贝尔斯登
    基于模型的估值不过是幻觉
    金融二元结构下央行调控高难度
    20余年“暂行”终于行不通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别了,贝尔斯登
    2008年03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陆志明
      ◎陆志明

      金融学博士,独立撰稿人

      创立达85年之久的贝尔斯登终难逃脱穷途末路的厄运。在宣布向美联储求援注资之后仅时隔两日,摩根大通即于3月16宣布2.36亿美元收购贝尔斯登剩余资产。这桩“闪电联姻”可能会给美国、乃至全球经济与证券市场走势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

      美联储闪电注资,旋即摩根大通闪电并购,其后所蕴藏的经济金融危机即便是局外人亦不难看出。Hinsdale Associates机构投资部门负责人保罗·诺尔特(Paul Nolte)的讲话充分披露了这一观点:大家都还记得,就在前几天贝尔斯登还宣称一切正常。因此,为什么这家公司在两天之后就表示需要联储和JP摩根提供救援融资?贝尔斯登公司如此,那么美林和Thornburg Mortgage的真实状况又会如何?

      究竟是否“冰山一角”,在次贷危机尘埃远未落尽之际恐难得到明确答案。但是深入剖析贝尔斯登从荣耀到败落的过程,对未来证券市场的发展认识还是大有裨益的。

      

      将会被作为历史名词

      记录到金融教科书中

      古语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用在贝尔斯登身上当真太贴切不过。在房地产兴盛、次级抵押贷款及其相关衍生产品风行的时期,贝尔斯登无疑是市场最为风光的宠儿,曾被投资者誉为“聪明的交易者”。作为全美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在债券市场,尤其是抵押贷款相关金融产品交易方面可谓声名卓著。

      作为美国债券市场的优先级交易商,贝尔斯登在抵押证券市场上扮演着“做市商”的角色。不仅自身管理大量客户的投资资产,从事大量抵押担保证券交易,同时也为大批中小型证券商提供担保和清算服务。

      惜乎次贷危机爆发,公司往日引以为傲的资产迅即转化为沉重负担。先是2007年旗下两大直接投资于次贷产品的基金遭遇清盘,200亿相关资产灰飞烟灭。从而不得不寻求外部支援,其与中信证券的合作意向也就源于此。此后,虽然在美联储屡次降息与注资的刺激下,金融市场下调的速度有所放缓,但是伴随着整个金融体系对抵押贷款类、尤其是次级抵押贷款类产品的谨慎性提升,贝尔斯登的情况不断恶化。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规定,从事资产清算的公司必须要拥有足够的现金作为保证金。到3月中旬,贝尔斯登最终难以应付短期流动性急剧下降的影响,不得不向美联储提出短期融资的要求。信息一公开旋即引起了市场恐慌性抛售,当日贝尔斯登股价收盘暴跌47%。截至摩根大通提出收购计划之际,贝尔斯登的股价已跌至4.8美元左右,距离其创下历史纪录的170美元可谓天差地别。

      如果说股价的高低仍仅仅代表了公司的辉煌与挫败,那么摩根大通的并购计划可谓是贝尔斯登的终结。用美国财长保尔森的话说:贝尔斯登将会被作为历史名词记录到金融教科书中。

      

      三方闪电合作

      将带来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正是由于贝尔斯登在抵押债券市场特殊的“做市商”地位,美联储才不得不施以援手。而贝尔斯登作为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本身无法直接从美联储那里获得短期直接融资,因而美联储不得不通过摩根大通银行间接融资。这也是美联储近年来首次向深陷危机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注资,即便是此前账面出现巨额资产减记的美林、花旗集团也主要是通过自身寻求外部战略投资者来解决流动性紧缩问题的。

      虽然贝尔斯登的首席执行官在一个电话会议中曾经表示:公司管理层正在和内部投行等相关部门权衡有无其他可兼顾全盘的替代方案。然而仅时隔两天之后,摩根大通的超低价并购计划就公诸于世。这其中既有贝尔斯登回天乏术,更有摩根大通身兼其最大债权人、美联储为避免金融市场恐慌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而积极推进合并事宜。

      然而,贝尔斯登、摩根大通与美联储之间的休戚相关带来三方未经深入思考和磨合的闪电合作,同样也为未来三方均带来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摩根大通的收购价仅为每股2美元,但据相关人士分析,未来如果次贷危机进一步深入,贝尔斯登必定将出现负资产状况。不过,根据24日达成的新协议,摩根大通公司同意将收购报价由每股2美元调高到10美元。  

      而对于摩根大通而言,在美林,花旗等金融巨头纷纷宁可壮士断腕,也要断然剥离与次贷相关资产之际,主动购进贝尔斯登在未来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谢国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预测,贝尔斯登的相关资产可能会成为未来摩根大通在抵御经济衰退时最大的隐患。

      而从撮合方已及真正的“最终贷款人”——美联储的角度来说,它一直在扮演着市场“救火队员”的角色,其中屡次突破许多以往的监管常规限度,包括此次注资贝尔斯登。然而如此大胆连续的救市行动却并未获得市场的认同,往往降息和注资仅能应付短期流行性不足,而长期的经济状况仍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美国官方的言论也不断从拒绝承认衰退到认可即将衰退,再到目前的讨论衰退期将会延续多长。

      至少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美联储的一系列“大胆”行动并未为其获得相应的经济政治回报。长此以往,产生不利于美联储的思想和言论自然在所难免。3月18日,格林斯潘的前任、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在一个谈话节目上说:“美联储史无前例的举措,不仅给美联储及其声誉本身引发了真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金融系统的结构。美联储在过去从来就不是一个存放过期食物的垃圾桶,甚至潜在的不良资产都不会有,不会为了借出流动性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