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4: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市场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D101:信息披露
  • D102:信息披露
  • D103:信息披露
  • D104:信息披露
  • D105:信息披露
  • D106:信息披露
  • D107:信息披露
  • D108:信息披露
  • D109:信息披露
  • D110:信息披露
  • D111:信息披露
  • D112:信息披露
  • D113:信息披露
  • D114:信息披露
  • D115:信息披露
  • D116:信息披露
  • D117:信息披露
  • D118:信息披露
  • D119:信息披露
  • D120:信息披露
  • D121:信息披露
  • D122:信息披露
  • D123:信息披露
  • D124:信息披露
  • D125:信息披露
  • D126:信息披露
  • D127:信息披露
  • D128:信息披露
  • D129:信息披露
  • D130:信息披露
  • D131:信息披露
  • D132:信息披露
  • D133:信息披露
  • D134:信息披露
  • D135:信息披露
  • D136:信息披露
  • D137:信息披露
  • D138:信息披露
  • D139:信息披露
  • D140:信息披露
  • D141:信息披露
  • D142:信息披露
  • D143:信息披露
  • D144:信息披露
  • D145:信息披露
  • D146:信息披露
  • D147:信息披露
  • D148:信息披露
  • D149:信息披露
  • D150:信息披露
  • D151:信息披露
  • D152:信息披露
  • D153:信息披露
  • D154:信息披露
  • D155:信息披露
  • D156:信息披露
  • D157:信息披露
  • D158:信息披露
  • D159:信息披露
  • D160:信息披露
  • D161:信息披露
  • D162:信息披露
  • D163:信息披露
  • D164:信息披露
  • D165:信息披露
  • D166:信息披露
  • D167:信息披露
  • D168:信息披露
  • D169:信息披露
  • D170:信息披露
  • D171:信息披露
  • D172:信息披露
  •  
      2008 年 3 月 28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3版:金融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3版:金融
    降低贷款风险各显其能 银行力拓新盈利增长点
    交易量萎缩 上海银行业仍严守“二套房贷”新政
    中行报告:应尽快出台政策
    抑制通胀预期
    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总裁严骏伟:银行理财业务有很多需要总结
    建行:第二套房贷款政策未有任何松动
    弃京投沪
    工行私人银行开张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降低贷款风险各显其能 银行力拓新盈利增长点
    2008年03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石贝贝
      ⊙本报记者 石贝贝

      

      全球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的紧缩政策引发了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的担忧。而近期沪深两地14家银行股的普遍下跌则更加重了这层担忧。记者了解到,尽管不少商业银行人士对环境变化对银行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率等心存忧虑。不过他们也都在“各显其能”,努力降低贷款风险,以及开拓新的主要盈利来源。

      根据WIND资讯统计,最近60个交易日,沪深两地14家上市银行股票大幅受挫,跌幅从19.75%至35.61%不等,其中跌幅超过30%的上市银行达8家。高盛中国策略师邓体顺对记者表示,一些中小型区域性银行和侧重于中小企业业务、住房按揭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银行股或受影响严重。他对中国银行业持更为谨慎态度,因为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只有在经济困难时期到来之后才会显现出来。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出口放缓、人民币升值等原因,部分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盈利或受影响,从而导致无法续借、归还银行贷款,以致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此外,受房地产市场情绪低迷、信贷紧缩的影响,一些中小型的、负债较高的房地产商的融资将面临困境。

      高盛3月初发布的银行业研究报告也指出,需要密切关注关系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的主要下行风险,包括对房地产和信贷实施调控的时间及程度高于预期、人民币升值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致使企业的利润率和盈利能力所承受的压力大于预期等。

      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表示,缺乏竞争力的出口为主的企业有可能会破产,这也意味着出口型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会上升。此外,企业对银行贸易融资服务的需求也会降低。

      但是,该银行人士指出,整体而言,银行对于控制不良贷款还是有信心的。首先,银行自身对贷款的审核、风险的管理更为严格。其次,由于央行不对称加息而增加的息差收入、以及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向好等因素也会有助于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商业银行也正在想方设法降低贷款风险,并致力于开拓新的主要盈利来源。在避免不良贷款率上升方面,一些商业银行已经开始采取应对措施。比如,降低对投资、出口敏感的行业企业的信贷规模,改变贷款过于集中的现象以分散贷款风险,还有提高对抵押品估价的要求等。

      除了提升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中间业务之外,不少商业银行也表示将致力于高端财富管理、信用卡等业务。某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士表示,该行长期战略就是针对高端收入群体,扩大个人财富管理的业务。这部分业务对银行盈利的贡献依然有较大的空间。此外,大力发展信用卡业务。内地客户已经日益习惯以信用卡作为支付工具,预计今年信用卡业务会持续增长,从而进一步提升银行的手续费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