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4: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市场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D101:信息披露
  • D102:信息披露
  • D103:信息披露
  • D104:信息披露
  • D105:信息披露
  • D106:信息披露
  • D107:信息披露
  • D108:信息披露
  • D109:信息披露
  • D110:信息披露
  • D111:信息披露
  • D112:信息披露
  • D113:信息披露
  • D114:信息披露
  • D115:信息披露
  • D116:信息披露
  • D117:信息披露
  • D118:信息披露
  • D119:信息披露
  • D120:信息披露
  • D121:信息披露
  • D122:信息披露
  • D123:信息披露
  • D124:信息披露
  • D125:信息披露
  • D126:信息披露
  • D127:信息披露
  • D128:信息披露
  • D129:信息披露
  • D130:信息披露
  • D131:信息披露
  • D132:信息披露
  • D133:信息披露
  • D134:信息披露
  • D135:信息披露
  • D136:信息披露
  • D137:信息披露
  • D138:信息披露
  • D139:信息披露
  • D140:信息披露
  • D141:信息披露
  • D142:信息披露
  • D143:信息披露
  • D144:信息披露
  • D145:信息披露
  • D146:信息披露
  • D147:信息披露
  • D148:信息披露
  • D149:信息披露
  • D150:信息披露
  • D151:信息披露
  • D152:信息披露
  • D153:信息披露
  • D154:信息披露
  • D155:信息披露
  • D156:信息披露
  • D157:信息披露
  • D158:信息披露
  • D159:信息披露
  • D160:信息披露
  • D161:信息披露
  • D162:信息披露
  • D163:信息披露
  • D164:信息披露
  • D165:信息披露
  • D166:信息披露
  • D167:信息披露
  • D168:信息披露
  • D169:信息披露
  • D170:信息披露
  • D171:信息披露
  • D172:信息披露
  •  
      2008 年 3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时事天下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时事天下
    一举收购福特两品牌 印度企业海外扩张提速
    印度企业
    掀起海外收购潮
    次贷催生变局 全球并购交易重心东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次贷催生变局 全球并购交易重心东移
    2008年03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周良
      ⊙本报记者 朱周良

      

      在次贷危机的持续冲击下,前几年一度火爆的企业并购交易热浪在去年骤然降温。统计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并购交易量增长明显减缓,预计今年首季情况会更加不乐观。更糟的是,最近有多宗相当规模的并购交易中途夭折,其中既有私人股权(PE)基金参与的收购,也有发生在同业之间的所谓“战略收购”,后者一贯被认为较少受经济大环境影响。

      分析人士指出,并购交易之所以降温,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但都与次贷危机的爆发有关。其一是银行等借贷方更加“惜贷”,其二则是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使得对目标并购企业的估价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不过,并购市场也开始出现一些新的亮点,譬如印度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企业的更多“主动出击”,以及大量亚洲主权基金出海投资。

      

      全球并购明显降温

      得益于全球低利率环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以及私人股本空前发展等因素,过去几年并购市场持续火爆,“超级并购日”频现。譬如在2006年12月18日一天就有金额高达87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公布,而每年的并购交易总额也不断刷新历史最高记录。

      不过,次贷危机的爆发彻底改变了这一切。权威机构的统计显示,全球并购交易量的增长在去年上半年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后,下半年开始明显减缓,今年第一季度很可能会继续下降。汤姆森金融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迄今,全球范围内宣布的并购交易量较上年同期下降35%,总金额降至6290亿美元。上述数据截至上周,之后还有数笔交易宣告失败。

      来自Dealogic的数据显示,今年是2002年以来全球并购市场开局最慢的一年。到1月底,全球并购交易额为116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7%。

      业内人士指出,市况的发展可能为正在推进中的其他交易蒙上阴影,这也就意味着,始于去年夏天的并购市场萎缩的程度比大多数人预期的更为广泛和严重。很多银行家此前一直预计并购交易量在今年第二季度会出现反弹,现在他们却开始改变观点,预计到2009年才会恢复。

      

      多宗并购交易夭折

      就在过去几天,又有多宗较具规模的企业并购交易宣告夭折,这其中既包括近年来快速兴起的PE并购交易,也有传统的竞争对手之间的所谓“战略并购”。

      在PE并购方面,私人股权巨头Bain资本与THL近日因为对美国电台电视运营商Clear Channel的收购受阻而将众多华尔街银行告上了法庭,包括花旗、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以及德意志银行等赫然在列。原告要求这些银行履行为这桩交易融资的承诺。受这一消息打击,Clear Channel的股价在26日纽约盘后交易中暴跌22%。

      Bain资本与THL在2006年11月就斥资194亿美元联手收购Clear Channel达成协议,当时整个PE并购领域正蒸蒸日上。但如今境况却完全两样。

      据称,原被告双方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信贷协议的细节上。一般来说,尽管参与此类交易的银行在交易首次宣布时同意了提供融资,但有关其责任义务的交易条款往往会在交易完成前不久才最终确定。据消息人士称,那些PE公司本身其实也不想做这笔交易了,除了卖方,没人想做这笔交易。

      自去年夏季信贷危机爆发以来,新的PE并购交易寥寥无几。Bain资本今年迄今惟一的计划是斥资13亿美元收购一家儿童护理服务提供商。而THL在今年连一次杠杆收购都没有进行过。

      目前,投资者都紧张地把目光投向了下一笔悬而未决的PE大交易——加拿大电话公司BCE价值330亿美元的收购交易。去年6月,以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为首的PE购团同意收购BCE,为这笔交易提供融资的机构包括花旗和德意志银行,而这两家正是负责Clear Channel交易融资的牵头银行。

      PE并购如此,传统的战略并购领域同样未能幸免。本周,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及其竞争对手Xstrata 周二晚些时候宣布,终止为期两个月、金额近900亿美元的交易谈判。谈判破裂的原因之一是淡水河谷股价的下挫令其收购提议的估价缩水。与此同时,巴西的CESP出售41%股份的提议没有任何竞标者出现。

      

      两大因素掣肘并购

      业内人士分析称,造成当前并购市场全面哑火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来自融资,另外则是估价的难度增大。

      融资的因素应该较好理解,对于像Bain资本这样的PE来说,并购资金往往来自向其他大型机构或是富人的融资。但在信贷危机日趋恶化的背景下,PE容易获得的信贷来源消失殆尽,开展杠杆收购交易当然也愈加举步维艰。

      还有一个因为次贷危机而带来的问题是在估价方面,这也是为什么连传统的战略并购交易也越来越多流产的重要原因。分析人士指出,现在全球各地的企都在暂缓进行金额庞大的并购交易,原因在于股市的动荡使它们几乎不可能对收购对象进行估价。

      在本周以前,已有几项大型交易告吹,其中包括对全球最大的炸药公司Orica价值90亿美元的竞购,以及英美资源集团以30亿美元出售泰玛士矿业(Tarmac)的交易。

      影响并购交易的负面因素之一是股票价格的大幅变动。花旗集团欧洲并购业务联合负责人舒尔茨说,考虑到整体上收益的不确定性以及股价的波动,判断估价变得更加困难了。据汤姆森的数据,今年迄今,花旗集团在欧洲地区并购交易的顾问服务上处于领先地位。

      

      西方不亮东方火爆

      业内人士也注意到,尽管西欧和美国目前的环境不利于一些大桩并购交易,但是全球范围内还有一些亮点。譬如,亚洲政府主权财富基金正在掀起新一波海外并购潮,而印度和中国等国的企业也在加快海外投资的步伐。很多华尔街投资银行已经把业务重心转移到亚洲和东欧,寻找未来的大型交易。

      Dealogic的数据显示,全球的主权基金今年已经投资了240多亿美元,去年的投资高达490亿美元。它们的投资对象包括很多遭受美国次贷危机打击的全球性银行,如花旗、摩根士丹利和瑞士银行。

      此外,亚洲地区的跨国收购交易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相对于西方的交易,大多数亚洲交易规模较小,但是它们的规模和频率正在不断提高。据Dealogic的数据,今年目前为止有亚洲(不包括日本)公司参与的并购交易量已经达到126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940亿美元增长了三分之一。

      统计还显示,去年一年,亚太地区的并购业务费收入增幅达到37.4%,加上IPO的火爆,这也使得去年亚洲地区投资银行业务费增长34%,达到创纪录水平。

      亚洲企业参与全球并购的最近一个例子来自印度的Tata汽车,后者周三与福特汽车达成协议,出资大约23亿美元收购后者的两个豪华汽车品牌捷豹和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