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观点评论
  • 7:金融机构
  • 8:金融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15
  • C16:基金周刊
  • C17:基金周刊
  • C18:基金周刊
  • C19:基金周刊
  • C20:基金周刊
  • C21:基金周刊
  • C22:基金周刊
  • C23:基金周刊
  • C24:基金周刊
  •  
      2008 年 3 月 3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1版:理财股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1版:理财股经
    反弹难解两大“死结” 大盘或仍震荡
    圈钱可有善恶之别?
    拯救信心是关键
    头肩顶形态
    今日视频·在线
    利好未兑现 大盘仍将继续寻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圈钱可有善恶之别?
    2008年03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金岩石
      ⊙金岩石

      

      股市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是投资,二是融资,二者孰先孰后?本来这是个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在中国却有必要说说清楚。在《证券法》修订的过程中,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分析:把中国所有的合法身份列出来,一一对应相关法规和条例,确定哪些人是合法的投资人,结论却发现只有两种人没有被规范为“非法”:一种人是街道办事处登记的身份——社会闲散人员;另外一种人就是农民。按照原《证券法》的规定,甚至连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的投资都是违法的。这就暴露了中国股市的原罪之一:规范了哪些机构能够融资,却没有规范什么人或机构可以投资。

      对投资人的轻视在中国根深蒂固,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传统,三教九流,商人不入流;商家百业,投资非正业。奢谈“储蓄光荣”的言外之意就是“投资可耻”,说某某是投机分子肯定是贬义。这种偏见在股市表现为中国特色的股权文化:重视融资,轻视投资。

      核准制的发行制度,顾名思义就是有“核”有“准”,自然而然就把核准机构所承载的国家信用贴给了被核准的公司。被核准上市融资的一定是好股票,这种幻觉在市场上演绎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新股不败”。新股不败并非因为股票本身的价值,而是因为新股贴了国家信用的牌,贴了券商信用的牌,还由于银行主推的“打新股理财”,把银行信用的牌也贴给了新股。

      股市资金大量冻结在“摇新赌局”的游戏之中,把单打一的高风险投资变成了无风险收益,极度抬高了新股的发行价和开盘价,给二级市场注入了巨大的风险。中石油回归后四个多月从48元跌到16元,这种投资风险不仅来源于二级市场的非理性冲动,而且来源于一级市场的制度性缺陷,俗称为“圈钱症”。

      中国股市的圈钱症是违反一般商业惯例的,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商场只能安装一部电梯,老板会选择让进商场的人走电梯还是让出商场的人走电梯呢?答案是:开门迎客,来者优先。可是在中国股市,圈钱出市的有核准制为“电梯”,还有银行券商夹道欢送,投资入市的却不仅要自己爬楼梯,而且还要买高价门票!

      笔者认为,要使股市“圈钱症”有所改观,需要先对核准制进行完善。从现行的核准流程看,核准制的重点是微观核准,主要关注上市公司的质量和资金投向。但由于核准上市的结果是资金流出股市,涉及到股市资金的流动状态,这就给监管者提出了在核准融资的同时监控市场资金动态的难题。

      过去几个月,中国股市“牛转熊”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股市资金动态突然从2007年的净流入变为净流出,继而引发了市场情绪的逆转,从过度乐观变为过度悲观。按照我诠释的虚拟经济价值论,股市的投资价值有两种,一是交易价值,二是经营价值。交易价值有两大支柱,一是预期,二是交易,群体的预期是情绪,交易的实现必有资金。在过去几个月内的中国股市,交易价值的两大支柱几乎同时倒塌,股市一泻千里,至今跌势不停。由此看来,核准制首先应该在微观核准之上增加宏观的融资额度定期核准,其次应该在资金流出的核准之外增加资金流入的主动核准。股市对融资和再融资的承受能力,本质上是一个股市资金流量控制的问题。

      市场人士常常抨击圈钱症为“恶意圈钱”,许小年教授非常睿智地反问:市场上有“善意圈钱”吗?圈钱就是融资,融资何分善恶!以善恶来评价融资行为的动机和结果,就把经济判断变成了道德评价。中国人从《三字经》就讲“人之初,性本善”,孔夫子不同意,说性本恶,于是给自己找了一个职业,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但是,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开始就不讲人性的善恶,经济学的“三字经”是人之初,性本贪,所以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天性贪婪的人们在追逐私利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创造与分配。亚当·斯密并非不关心人性的善恶,他认为那是伦理学范畴的人性,所以后来又写了《道德情操论》,作为经济学《国富论》的补充。

      中国股市还不能完全交给“看不见的手”来监管,于是就有了核准制这一只“看得见的手”。两只“手”同时监管股市,就要求在核准新股和再融资的同时维护股市资金流量的动态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恶意圈钱”指在股市资金处于净流出状态下的过度融资,通俗地说,就是不能在失血过多的人身上再抽血。由此看来,股市的融资行为确实有善恶之别,不是人性的善恶之争,而是股市资金流量的动态平衡与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