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观点评论
  • 7:金融机构
  • 8:金融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15
  • C16:基金周刊
  • C17:基金周刊
  • C18:基金周刊
  • C19:基金周刊
  • C20:基金周刊
  • C21:基金周刊
  • C22:基金周刊
  • C23:基金周刊
  • C24:基金周刊
  •  
      2008 年 3 月 3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7版: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7版: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贾康:从县乡财政到公共财政
    社会责任投资
    投资让世界更美好
    美次贷危机对中国直接影响不大
    ■多声道
    千姿百态的古董市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千姿百态的古董市场
    2008年03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何徂
      ⊙何徂

      

      美国加拿大的古董市场是很有意思的。首先历史短,什么都可以成为古董(Antique),比如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可口可乐瓶,六十年代的唱片,地图甚至早年的木工工具都是热门收藏。其次,因为是移民国家,祖上带到北美的珍奇古董,后代因为不知根底所以并不当回事。这就造成了许多珍品不为人知,一些奇货却无人识。尤其是那些早年从中国巧取豪夺的珍奇古玩在北美市场上一直不被重视。

      北美的古玩市场分两大类,一类是正规的商铺,四季常开;一类是集市,每周开一次。

      前者的价格较贵,货品也较珍贵,后者什么都有,价格从一块到几千的都有。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所谓盛世收古玩,许多中国商人和古玩爱好者蜂拥而至似的北美的古玩价格也猛涨起来。以前一块旧怀表几块钱,几十块钱,现在起码几百块。以前那种十八世纪看戏用的望远镜到处都是,最好的也不过一百几十块钱,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都说被中国人收光了。我在武汉的徐东古玩市场看到过这样的望远镜,价格惊人。

      还有一类就是在旧货商店,北美的旧货店里面的物品基本上是人们捐献的,店门专门设有捐献口,有一次我朋友特地开着车去送旧衣服。还有,比如一个老人死了,他会把家里所有的一切全捐给这种店,店家经过清洗处理以极低的价格卖出去。有许多明显是古玩珍品的就每周拍卖一次,大家集合竞价,最终也是以很低的价格成交的。因为在一个提前消费没什么富裕钱的国度里,古玩的市场是很小的。我发现许多古玩店的老板就是在这种地方找到货源的。据说他们还到美国的小地方去上门收购,商家凭着他们的眼光和手段经常会找到市场欢迎的东西。古玩毕竟是古玩,短期不会再生。我已跟踪了古玩市场五六年,(并不是去买什么,只是逛一逛)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古玩已经少多了,几乎一半的摊位是在卖旧书。这有可能是中国的商人收罗了在他们眼里看来是的古董,但他们显然不会对英文书籍感兴趣。其实北美人最缺乏的就是对旧物价值的审判力。我曾经帮一位教授搬家,他除了不肯丢掉那些厚重的书籍外,其他什么祖上留下来的东西都让大家拿走,有的只是象征性地付一点钱。在北美有一种叫Moving Sale。说白了就是搬家甩卖。在这种甩卖上经常能买到极便宜的古董。我有时想他们真是没有历史的重负,到哪儿都是一身轻,活好当下,不管身后,何等的潇洒!

      我担心此文一出,许多朋友会赶赴北美收罗珍奇古玩。其实这并不容易,不说沟通上有问题,就是古玩也不是那么容易鉴别,有的就是买下了能否带进海关也是问题。比如我曾看到象牙雕刻的八仙、诸葛亮、玉皇大帝、黄母娘娘都是早年从中国出去的,物美价廉,商家甚至不知道这些人物为谁,但据说象牙制品海关查得很严。我们千万不要铤而走险造成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