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天下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国内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专版
  • A8:期货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融资
  • B8: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产权信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版:理财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版:理财封面
    金融地产有望带领大盘走出低迷
    继续震荡筑底
    “大小非”
    四月抛压会否减轻
    地产板块光明初现 四类公司值得关注
    大盘蓝筹股做多热情能否延续是反弹的关键
    今日视频·在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大小非”四月抛压会否减轻
    2008年04月0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华泰证券研究所 陈慧琴
      ⊙华泰证券研究所 陈慧琴

      

      “大小非”解禁对市场有实质性的压力。由于市场持续低迷,导致“大小非”减持套现的行为越来越多。正是由于“大小非”抛售,又构成市场3月份暴跌的主因之一。在市场已经处于高估值的情况下,短期内突然增加的“大小非”解禁所带来的供过于求的压力,是市场难以忍受之痛。在全流通下新的博弈格局中,“大小非”已经成为市场的重要博弈力量,他们的介入,使原来的小盘(小流通盘)撬动大盘(大市值)的杠杆失去平衡,市场骤然供过于求。全流通时代的股票估值体系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博弈主体力量格局改变,主导权易手,对股价短期走势起决定作用已不是基金或所谓的“庄家”,而是大股东或“大小非”。

      观察今年年初的市场走势我们发现,市场高点转折至今,任何反弹都疲软乏力,这种极弱的走势即使在大熊市中也不多见。毫无疑问,在一个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市场,估值已显得苍白无力,市场中起最直接最主要作用的还是供求关系。从国内股市的供给方面来看,新股发行上市、“大小非”减持,机构抛售、创业板推出预期,以及未来的红筹股回归。这一切决定了后市博弈的双方不再是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散户投资者的较量,而是以基金为代表的流通股股东和“大小非”的较量,是市场存量资金与产业资本的博弈。控股股东和“大小非”横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两个市场,其对资本市场的运作手法将同现有机构不同,增减持行为也将不仅仅取决于市盈率和估值,而是对公司价值和战略的全面权衡。投资者应该对“大小非”比重较大的上市公司和行业保持谨慎。

      4月份解禁股减少将一定程度缓解抛售压力。经过2、3月份的“大小非”解禁高峰以后,4月份解禁规模有所减少,新增的抛售压力不大,并且今年年初至今的急跌也消化了很多“大小非”的抛售压力。Wind资讯的统计显示,4月份将有136家上市公司共计113.70亿股限售流通股开始流通,累计解禁市值为1545.13亿元,与3月的3800多亿元相比,下降幅度达60%。但是“大小非”解禁并不一定直接等同于“大小非”抛售:一方面,在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财务压力可能都会有所增加,而限售股的流通,实际上是打通了产业资本和股市之间的通道,这决定外围资金环境将直接冲击股市的资金供求关系;另一方面,零成本的“大小非”在市场趋弱时仍有可能表现出更大的减持愿望,这决定了“大小非”解禁将是一个持续释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