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股市下调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从高位6000点回调至今,量能却始终未能萎缩。在很多个股股价都被腰斩的情况下,直到3月28日,上海市场成交量仍有900多亿,以如此换手率来计算,甚至比上证指数5000多点时还要高。这说明了什么呢?很明显,在目前的估值情况下,市场上并不缺乏做多的力量,但是抛盘却始终汹涌,所以无法形成有效的反弹。而在目前的点位,做空的最大动力,毫无疑问都指向了解禁的“大小非”。
成本几乎为零,这是对“大小非”普遍的描述。当然作为原始成本而言,这样的表达并无不妥,就算是经过了股改对价,但是算上长年的分红,很多“大小非”的原始成本都非常的低。
这个市场上永远存在着两类风格:一类是投机性质的,基于原始成本做差价,而另一类则会基于价值和成长做投资。所以呢,在目前的弱势格局下,你永远无法阻止前一类投机者在基于原始成本极低的基础上大肆抛售,但到底谁能笑到最后,仍需时间来证明。
笔者对“大小非”的原始成本根本不感兴趣,如果要计算成本,对“大小非”而言真正应该计算的成本应该是重置成本,也就是现在重新购置同样资产或重新制造同样产品所需的全部成本。
最鲜活的例子就是三联商社了。大股东三联集团迫于自身资金压力,曾在二级市场主动或被迫减持股票,最终只剩弱势控股权。在2008年2月14日,因为债务纠纷,三联集团所持有的三联商社有限售条件的流通股2700万股被济南中院委托齐鲁瑞丰拍卖公司拍卖。每股2.46元的拍卖底价被疯狂地喊到了令人咋舌的19.9元,而拍卖前一个交易日三联商社的收盘价才为9.68元。拍卖成功实施后,三联集团无奈失去了对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受让股权的国美却是从实业资本的考虑,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财务投资者。因为三联商社虽然近几年盈利每况愈下,但是由于三联商社在山东的渠道网络优势,和它的130家门店,如果要重建这些店面加上店面整合需要时间和管理成本,国美所付出的代价可能远不止此,因此受到高溢价收购,并不让人意外。
这就是重置成本的概念!如果只是执着于三联商社“大小非”的原始成本,就只会忽略它的真正价值。由此可见,在目前的市场估值下,对于“大小非”而言,虽然原始成本确实低廉,但是重置成本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低,所以才会出现如此高溢价的出于实业资本考虑的并购。
当然在制度上也需要对“大小非”减持抬高它的重置成本。在海外,主要股东出售原有的公司之后,会有一些限制性条款,就是该股东在若干年之内不得再涉足这一行业;但是在境内,上市公司股东在二级市场套现后,可以再成立一个新公司,由此一个可能的结果是,原上市公司失去了主要管理团队后,开始走下坡路,而新公司则红红火火地做起来了,然后再运作上市,就这样产业资本就完成了他们的套利操作,这样将极大地损伤投资者的利益。
由于美元加速贬值,而国际上大量的游资需要投资机会,2008年,甚至2009年,中国的资本流入反而会增长。群狼环伺之下,中国的企业家们在做出“大小非”减持的决定时,需要远见和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