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个月,大盘从6124点大跌到3400多点,跌幅几乎接近2245点到998点的大熊市,完成了大熊市用了4年才达到的跌幅。近两年来,随着大牛市的强有力步伐将沪深股市不断推高之时,谁曾想到沪深股市会出现“腰斩”的走势。
俗话称“一俊遮百丑”。其实,当市场各方几个月前纷纷为大牛市庆贺的时候忘记了沪深股市成长过程中相当薄弱的制度化建设,如股权分置改革的后半场问题、新老划断后的融资再融资问题、股市的功能问题和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总量和结构问题,而近期的持续暴跌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这些问题造成的。
从股改的后半场问题看,市场各方都明显表现出急功近利的特征,一是非流通股股东以10送3左右的比例换取大小非分几年全流通,对流通股股东而言显然很不合理,正因为如此低的对价,导致大小非持股成本极为低廉,一旦解禁,势必会彻底扰乱市场的估值体系。二是当时对若干年后大小非集中解禁时的可能性缺乏必要的预测并制定规范性的条例,正因如此,市场面对大小非的疯狂抛售显得束手无策。
新老划断后的融资再融资从目前看更是一个大问题。从新股IPO看,由于进入全流通阶段,IPO的发行价理应大大低于股改前,但遗憾的是依然沿用先前的标准。以中石油为例,且不说它在香港以1元多港元发行后,炒高到10元多,以人民币16.7元的超高价发给A股投资者,这很不合理。此外,新老划断后,不少新股的市盈率甚至比股改前还高,忽视了一旦非流通股解禁后,流通股将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从再融资看,上市公司大股东居然可以不管本身规模、盈利情况,在不向市场公布用途的情况下天量再融资。向人筹集巨款,居然不向被筹集人说清楚是干吗。更荒唐的是,公司筹款的程序是公司股东开会批准。谁都明白,对任何一家公司而言,向社会弄钱为公司办事情,自然会获得公司股东的“高票通过”。这样的制度不改变,“再融资潮”怎么会不越来越猛?
至于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总量和结构问题,一是总量。去年10月以来的大盘蓝筹股大调整,很大程度上是当时基金发得太快太多,以致市场大肆抢购大盘股,导致出现愈演愈烈的蓝筹股泡沫。二是机构投资者的结构问题,目前的基金绝大多数是公募基金,其投资标的的同质化必然导致基金抱团取暖和股票类别的偏好。所以,加大私募基金的比重应是题中之义,但一轮大牛市至今,我们依然没有看到私募基金的长足发展,以致市场一会儿炒大盘股跌小盘股,一会儿炒小盘股冷大盘股。
最令投资者担心的是股市的功能问题。毋庸讳言,沪深股市虽然已经开设了18年,但股市重融资、轻投资功能的弊病依然如故。广大投资者对股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往往得不到合理的回报。许多公司虽然业绩很好,但分红很少,以平安为例,每股业绩2.11元,分红只有0.5元,倒过来又想增发,违背了让人民群众获得财产性收入的精神。
近期大盘持续大跌虽然是坏事,但也暴露出沪深股市制度性建设的软肋,如果大跌能引起市场各方对此重视,对于股市的长期健康发展或许是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