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时事国内
  • 4:观点评论
  • 5:市场
  • 6:信息披露
  • 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8:上证研究院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公司调查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专版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私募
  • C12:基金周刊112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4 月 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基金·专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基金·专版
    十年一觉少年梦 三业并举起宏图
    基金业:下一个十年同样辉煌
    两大挑战:控制风险和投资者教育
    过去的十年:大机遇推动基金大发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十年一觉少年梦 三业并举起宏图
    2008年04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牟敦国
      长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总经理 陈礼华

      中国基金业从初创时的懵懵懂懂,一路风尘,到如今确实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回顾这十年历程,作为基金业的一员老兵,真有一种“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感慨。

      十年辉煌并非偶然

      本人有幸亲历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从酝酿到起草的整个过程。作为财政部工作人员参加国务院有关部委组成的专题工作小组,从1994年到1997年三年多时间里,我们详细考察了欧美、日本,包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市场基金业发展的历史,认真研究了其法律体系、监管框架和基金管理的业务流程。那时我们根本不懂基金,确实处于基金的盲区,包括翻译,把开放式译成“开口式”基金,把封闭式基金译成“闭口式”基金。经过三年多的学习、酝酿、研讨和实地考察,最后结合了中国的实际,借鉴和引进了国外相对成熟的法规体系,最终选择了以“共同基金”为发展道路,终于在1997年经过国务院批准推出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成为中国基金业起步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基金业短短的十年发展到如今的3万多亿的基金规模,数以亿计的基金投资者。从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来讲,有三点:首先是它适应了社会和国民经济大发展的客观需要。其次,基金业立法在先,而且法律体系比较完备。第三,这个行业始终坚持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最高的宗旨,得到了投资者和监管层的普遍欢迎。

      在前几年,机构投资人投资基金的比重占到三分之二,而如今个人投资人比重占到80%以上。普通的投资人,普通的百姓愿意运用委托投资、风险自担的形式来进行自己的财富管理这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是基金制度使然,这是基金行业的骄傲。

      1997年以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还很初级,中国的资本市场基本是散户,直到最近,机构投资者在证券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才逐步提高。当然,整个新兴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都是散户为主,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市场波动性大、结构性泡沫等的“散户市”特点。所有的投资者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于这样一个大的市场环境。但相比较而言,基金在引导价值投资长期投资方面还是起到了表率作用。

      

      与成熟市场仍有差距

      尽管我国基金业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是与成熟市场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在规模上,与发达国家基金市场相比,我们还处于成长和发展期,基金的发行和管理的市场化程度与发达成熟市场比还存在差距。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的调查显示,截至2006年12月底,美国500多家基金公司提供了8000多只共同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达10.41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基金市场的54.8%,相当于美国2005年GDP的83.4%,资产规模已超过美国商业银行,成为美国最大的金融体系。相比之下,我们的基金资产规模也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在投资理念和方法上。目前基金的短期排名让不少基金经理和众多持有人一起只关注短期的业绩排名,关注短期净值增长率,而不是稳定回报,不是基金的稳定表现如何,风险调整收益多少。比如,我们基金的换手率,还是没有脱离我们证券市场整体环境的,还是偏高。数据显示,2007年基金行业支付的佣金达到70亿。这个交易成本应该说不低。

      还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投研,作为买方的研究始终没能摆脱卖方的轨迹。特别是在研究的系统化、标准化、客观化方面我们和国际上的资产管理公司相比,差距还不小,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产业链条。产业的蛋糕是巨大的,增长的潜力也是巨大的,面对理财市场的巨大需求,对普通投资者、中大客户、各类机构投资者等应该有不同的切分,基金公司与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包括将来第三方理财机构、独立的基金销售机构等等,应该会有“竞争”有“融合”。

      

      三大转变再谋新篇

      在国内,基金业正面临着转变:首先是从传统的公募基金向综合的资产管理公司的职能转变。我们长盛作为社保基金第一批有资格的管理公司已经有过多年的非公募产品的投资管理经验,今年专户理财业务的开放,基金业可以为投资者量身订做产品,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全新服务。这对基金行业竞争格局,对基金公司盈利模式都有积极的影响。二是投资范围正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现在QDII已经正式启航了,长盛也正积极筹备发行,尽管目前看QDII的业绩不是很理想,但这一步一定要走出去。这对基金公司的管理、投研能力的提升等等都有重要作用。第三个变化,从投资策略上讲,从传统的单一的投资策略向多元化的策略转变,从原来只习惯买股票现货,过渡到现货与衍生工具并重。将来的基金业一定是国内公募业务、QDII业务和专户管理业务三业并举。

      大家经常谈到创新,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等,但机制创新尤为重要,更具有决定性,解决机制问题是最迫切的。比方股权激励,比方说科学的绩效评估和相应的奖励机制,对于公募基金的管理者来说,如何加强与业绩挂钩的正向激励作用值得思考。目前年金,包括社保基金正在研究如何采取有效评估和激励的方法,业内预期不久会有一个突破。

      基金公司将来要获得更快的发展,一定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机制。基金行业整个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机制。比如,现在讲的很多的员工激励,股权激励,人才机制要完善,才能育才,留才,让有才的员工施展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