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时事国内
  • 4:观点评论
  • 5:市场
  • 6:信息披露
  • 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8:上证研究院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公司调查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专版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私募
  • C12:基金周刊112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4 月 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4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4版:基金·基金投资
    A股市场何以掉入“流动性陷阱”
    山重水复
    寻找均衡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A股市场何以掉入“流动性陷阱”
    2008年04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宏
      ⊙本报记者 周宏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市道,新基金一直在发,但是股价一直在掉。基金赎回从来没有持续放大过,但是基金卖出一直在持续放大。满市场的投资者都在期望新资金入市救急,但是新股申购从来就没缺过资金。A股市场何以陷入“流动性陷阱”?

      夺路而逃

      A股市场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陷阱”。自今年年初以来的持续下跌终于在上周演变成一场群体性的“夺路而逃”。

      根据初步统计,上周A股下跌面超过九成七,1443只挂牌交易的股票中,仅有37只上涨,超过1400只个股下跌,有一半的股票周跌幅超过15%。而且越是前期的强势的股票,越是成为上周下跌的主力,而且跌幅也越大。“这是一种情绪化的反映,投资者信心崩溃的特征,完全不看基本面。”一位基金经理说。

      毫无疑问的是,上周的大跌来自于投资者的恐慌加剧,来自一些营业部的情况是,很多营业部的活跃投资者终于在上周出现卖出的心理。持续看多,甚至主动抄底的乐观心理在市场破位下跌后,突然崩溃。与此同时,机构投资者的抛盘也在持续,整个市场心理似乎就如同一棵腐朽的树木,一吹即倒。

      宏观经济不振?

      那么在指数下跌了近一半后,市场再度恐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宏观经济的担心显然是最大的“嫌疑者”。在过去的三个月中,几乎所有机构投资者都把“内忧外患”的评价给了2008年初的宏观经济面。

      但是,宏观经济真的那么差么?国泰基金研究总监周传根把市场内对宏观经济的担心总结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担心通胀,以及由此引起的种种副作用。第二个则是担心经济增长的大好局面从此开始扭转。不过,他并不认为,中国的宏观经济有如此悲观。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并不大。虽然,面临出口减弱、人民币升值、国内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转变等压力,但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太大问题。另外,他也认为,通货膨胀可能面临相当的压力,但是发展成恶性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不大。换句话说,那些认为,中国会陷入滞胀的说法可能是过于担心了。

      资金缺口变大?

      那么除去对于宏观经济的担心,一直备受关注的资金面又如何呢?“缺口”真的那么大么?

      有关的统计数字和预测诸如大非流通、新基金赎回、存量资金流出等因素,给了市场很大的心理压力。

      但是,上周的一系列数字打消了这个压力。首先是,每月发布的资金月度报告显示,直至上个月开始,A股市场的存量资金才出现了下降。但是幅度依然不大。另外,该报告认为,创业板的资金影响不会很大。

      另外,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上周透露,截至3月28日,一季度基金净申购超过300亿元,其中开放式基金净申购约200亿元,封闭式基金规模增加超过100亿元。在开放式基金中,偏股型基金出现了部分净赎回,约为170亿元。所谓基金大幅赎回的言论不攻自破。

      其三,来自相关研究部门的数据恰显示,2006年6月1日起至今年2月底的21个月中,沪市各种解禁股份共计928亿股,持股5%以上的非流通股(“大非”)解禁共314亿股,而“大非”减持比例仅为12.73%,显然“大非”抛售压力也不大。

      “心理陷阱”?

      排除了基本面和资金面的双重影响外,市场的下跌只能归因于心理层面的“恐慌”。

      同样在资金面上,对于新增资金怎么看都是不够,对于公司价值怎么估都是高,乃至救市还是不救市成为市场争论的焦点,都反映了市场的一种极端恐慌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在上周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不过,情绪永远无法主导市场的长期走向,汇丰晋信基金最新发布的投资策略,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参考:“我们判断二季度A股市场在经历恐慌性下跌并开始远离合理估值后,二季度A股市场可能探底回升,迎来相当程度的反弹。”

      当市场情绪和资金都进入了“陷阱”,爬出来的时间或许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