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时事国内
  • 4:观点评论
  • 5:市场
  • 6:信息披露
  • 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8:上证研究院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公司调查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专版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私募
  • C12:基金周刊112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4 月 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书评
    金融创新何以逆转为疯狂冒险?
    投机也有财富创造,
    并非零和博弈
    索罗斯们的全球视野与行为逻辑
    《资本盛宴》
    《摊牌》
    《中国经济史》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索罗斯们的全球视野与行为逻辑
    2008年04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杰 夫
      《黄金屋》

      对冲基金顶尖交易者

      如何从全球市场获利

      (美)史蒂文·卓布尼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杰 夫

      

      读者请勿被书名误导——《黄金屋》的称法实在够有噱头,太容易让人以为是本类似“7天要赚100万”的励志书,只是它远没有那么通俗、那么直接。请注意它的副标题:对冲基金顶尖交易者如何从全球市场获利。没错,这实际上是一本讲述对冲基金投资理念和方法的书。

      对冲基金(Hedge Fund,也称避险基金或套利基金)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起源于50年代初的美国。当时的操作宗旨在于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实买空卖、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和化解投资风险。世界上第一个有限合作制形式的对冲基金出现在1949年,名叫琼斯对冲基金。在20世纪50年代,对冲基金影响不大,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间也并未引起世人太多关注,直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金融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冲基金这才有了广阔的投资舞台,从此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世界通货膨胀的威胁逐渐减少,同时金融工具日趋成熟和多样化,对冲基金随之蓬勃发展。不过,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对冲基金已失去其刚开始时的风险对冲内涵,已经名不副实了。根据史蒂文·卓布尼在《黄金屋》中对全球宏观对冲基金所下的定义,它现在是“一种自主决定的投资风格,为了从宏观经济走势中盈利,对任何资产类别(股票、固定收益证券、货币和商品)、任何投资工具(现金与衍生品),以及世界上的任何资本市场,进行做多与做空的杠杆交易”。也就是说,如今的对冲基金己是一种新投资模式的代名词,是基于最新投资理论的极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是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

      但是,细读全书,卓布尼已经不说对冲基金,而是大谈“全球宏观对冲基金”,而这正是他极力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对冲基金概念。

      为什么是全球?为什么要宏观?因为在卓布尼看来,在全球化浪潮下,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只有将经济放在全球范围内看,才更全面。很自然地,当投资范围并不再限定于特定的市场或产品,不再对投资风格自我设限,更不再受其他对冲基金投资策略的条条框框的束缚,风险资产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被有效地分配于各个投资机会,投资人为此必须充分而全面地权衡投资决策的风险与报酬。卓布尼在书中以1990年至2005年全球宏观对冲基金的年收益率数据来证明其所推广的投资策略的非凡表现(有效性)。按照卓布尼的说法,回顾对冲基金市场的大事件,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全球宏观投资”的思想。

      就以“1992年狙击英镑”事件为例吧。1979年时,还没有统一货币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了各国的货币兑换率,组成了欧洲货币汇率连保体系。该体系允许各国货币在不偏离欧共体“中央汇率”25%的范围内上下浮动,如果某成员国货币汇率超出此范围,其他各国中央银行将出面干预。然而,欧共体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货币政策根本无法统一,各国货币受到本国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各不相同,因此某些时候,连保体系强迫各国中央银行做出违背他们意愿的行动,如在外汇交易强烈波动时,那些中央银行不得不买进疲软的货币,卖出坚挺的货币,以保持外汇市场稳定。

      1989年,东西德统一后,经济强劲增长,德国马克坚挺,而1992年的英国经济不景气,英镑相对疲软。为了支持英镑,英国银行利率持续高升,这当然伤害了英国的利益,于是英国希望德国降低马克的利率以缓解英镑的压力,可是由于德国经济过热,德国希望以高利率政策来为经济降温。由于德国拒绝配合,英国在货币市场中持续下挫,尽管英、德两国联手抛售马克购进英镑,但仍无济于事。1992年9月,德国中央银行行长在《华尔街日报》上刊文称,欧洲货币体制的不稳定只有通过货币贬值才能解决。嗅觉超灵的索罗斯预感到,德国人准备撤退了,马克将不再支持英镑了,于是他旗下的量子基金以5%的保证金方式大笔借贷英镑,购买马克。他的策略是:在英镑汇率未跌之前用英镑买马克,在英镑汇率暴跌后卖出一部分马克即可还掉当初借贷的英镑,剩下的就是净赚。于是,量子基金卖空了相当于70亿美元的英镑,买进了相当于60亿美元的马克,一个多月内净赚15亿美元,而欧洲各国中央银行共计损失了60亿美元。事件以英镑在1个月内汇率下挫20%而告终。

      英镑危机之后,全球宏观基金业下一个系统性事件就是1994年的债券市场大溃败、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危机、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事件和2000年的网络泡沫。且不论这些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道德或伦理拷问,仅从在商言商、投资回报角度讲,全球宏观投资策略委实了得。但令人遗憾的是,对于究竟什么是全球宏观投资策略、这个领域的基金经理又如何进行相应的操盘和管理,目前尚不见完整、系统的回答。这本《黄金屋》,正是卓布尼出于上述考虑而与当今全球顶级宏观对冲基金经理们对话后的产物。尽管它最终还是没有直接回答“什么是全球宏观策略”,但毕竟提供了一些当今最优秀和最聪明的基金从业者看待其操盘技能的内部视角,这当然大大有助于我们真切了解对冲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