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广告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股市国内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特别报道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专版
  • D4:环球财讯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版:理财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版:理财封面
    一根长阴 二次探底 三大不同
    筑底之后的择股策略
    反复不足为惧 周阳依旧可期
    先期部队小规模交火 后市将现更激烈博弈
    今日视频·在线
    继续下跌寻求支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筑底之后的择股策略
    2008年04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姜韧
      ⊙姜韧

      

      筑底总是形成于惶恐中,行情总是酝酿于犹豫中。虽然“政策利好”的靴子没落下,但当股市估值企稳于25倍-30倍市盈率区间时,市场底的雏形也就有了基础。而上证ETF基金的天量意味着增量资金已入市托底,二季度又恰逢“小非”减持低谷,新基金持续发售的累积利好效应会逐步显现,股指有望在筑底反复之后逐步回升,此刻正是投资者择股的佳期。

      经历了一轮幅度近50%的垂直速降式股指调整之后,不少投资者对“牛市论”失去了信心。但若考虑牛市第一浪的涨幅逾六倍,调整有泡沫纠偏的因素,这其实有利于未来牛市的延续,类似1996年至1997年牛市急速上升之后,为缓释泡沫调整两年,但最终仍在1999年再续主升浪。

      目前的股指运行趋势恰与1997年相类似。试想若“小非”减持皆在股市60倍市盈率以上高泡沫区域,是否会重蹈当初2000年转配股或B股境外投资者高位套现,而散户接盘的前车之鉴呢?但在25-30倍估值中区“小非”平稳流通,对延续牛市是件好事,至于未来若频现蓝筹股“大非”套现,这才有可能意味着牛市步入尾声。现阶段仍是牛市运行范畴,只是因为前两年涨势过急,目前股指需要箱型波动调整牛市节奏。

      无论是从海外或是境内的经典案例分析,牛市中最佳择股策略是业绩高增长及股本扩张双轮驱动的成长股。例如:美国股市中的沃尔玛及A股市场中的苏宁电器,当公司业务处于高速成长期,业绩增长与股本扩张保持同步时,市场一般能给予50倍-60倍的高溢价估值,而投资者通过上市公司不断地股本拆细分红策略能完整地享有牛市。只有当公司业务停滞扩张,分红策略由股本拆细转为现金派息时,市场才会调低股票估值。沃尔玛的估值及股价曲线即完整诠释这一成长趋势。现在沃尔玛已告别业务高速成长期,市场也就将其估值由50倍下调至25倍左右。历史上A股中的四川长虹其实也能诠释这一成长及衰弱轨迹。由于目前A股仍处于牛市中段,因此业绩增长与股本扩张双轮驱动的成长股仍是最佳选择。

      另外从引爆次级债危机的祸首贝尔斯登的股价趋势又提醒投资者,不同行业的估值标准是不同的。简言之对于高风险或强周期性行业,低估值未必意味着低风险。贝尔斯登2007年中期股价仍高踞每股150美元,但仅仅一年时间不到股价最低即触及2美元,您说当初十几倍市盈率的低风险从何谈起?因此择股确实存在行业市盈率的差异。2007年下半年A股市场蓝筹股大象起舞时,机构炒作将大盘股市盈率也往50倍标准靠拢,结果演绎今年年初的蓝筹股股价腰斩教训。这其实再度告诫投资者在择股估值判断过程中要选取合适的标准。

      最后是一直强调的观点:牛市趋势并不会改变,最大择股风险在于若“大非”调节利润后再减持,而投资者机械套用静态估值标准而最终产生的仙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