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钉”为“盯”
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加速上升趋势。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是否是送给美国的“厚礼”,笔者认为,对此不能仅看人民币对美元一种货币的汇率变动,还要看人民币对其它货币和美元对其它国际货币的汇率变动情况。
从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的汇率变动趋势可看出,人民币对美元态势一直相对较为稳定,反映了我国实行的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指向。统计数据显示,近期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伴随着人民币对其它货币(欧元、日元)的贬值;不论汇改前后,人民币对其它货币的波动一直都比较频繁,波动程度也大。2007年,欧元对美元升值12.28%;2008年以来,美元对欧元贬值了10%。
可见,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在于美元贬值,2008年以来的快速升值在于美元的贬值速度过快,以至中国“钉”不住,但仍努力保持“盯住”。
为何还要盯住?
从长远角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程度上还在于开放对一国经济体系内部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作用,即经济体系内部发展潜力的提高。这从世界各国依经济发达程度,其外贸依存度曲线呈先升后降凸形曲线形状可以清楚看出。当然,出口的变化对一国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目前,中国经济融入世界也进入了对外依存度走势开始调头转向的阶段。美国作为中国第一出口大国,随着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的发展,其在中国出口中的比重已连续2年下降。在美国受次贷危机影响下,中国独立发展能力增强,同时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取得较大进步的情况下,人民币为何仍要盯住美元,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的人民币升值态势和对未来的发展预测。中国继续保持盯住美元的策略,本人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美元不断贬值是美国有意为之。这种现象说明美国仍具备超强的左右汇率能力,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它国无出其右。美国为化解次贷危机对国内金融体系的冲击,大力扩张了国内货币体系的流动性,希望通美元贬值增强其国内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其它国家虽然普遍面临通胀压力,面对扩张的美元流动性,只能被动吸收。IMF报告指出,截至2007年第四季度,美元储备的绝对值升至历史新高。
其次,美元仍是国际贸易主要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方面,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所占比重虽然不断降低,但仍占主要地位。美国的国际贸易只占到全球的16%左右,但美元的国际结算仍占全球的50%以上,远超欧元的比重。在国际能源上,美元作为石油标价与结算的制度已延续40余年,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从长期看来,欧元有望在国际贸易结算范围和比重上取得和美元相当的地位,但要取代美元在国际结算中的地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国际储备体系中,除了欧元可以挑战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外,其它国际储备货币比重很小,且通常保持较高的稳定程度,根本无法撼动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由于大幅度降低美元比重的会导致各国外汇储备更大幅度的缩水,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不利于各国经济健康发展。因此,虽然欧元的比重不断上升,但各国央行大量抛售美元增持欧元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各国央行储备个币种所占比重的调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元在各国央行储备中所占的绝对地位不会轻易改变的。
第三,美国国债仍是我国外汇储备的重要存在形式。截至2008年1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为4926亿美元,比2007年12月份增加150亿美元。按照我国的外汇储备和持有美国国债数量,美国国债在中国外储的比重于2000年、2003年、2005年和2007年底的数据分别是为46%、39%、31%和31.25%。可见,自欧元出现后,中国的储备结构调整已基本结束,美国国债在中国外储中的比重已基本稳定。1/3左右的储备结构情况下,保持与美元挂钩的汇政策,亦有助于我国外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