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发布的报告认为全球金融体系面临日益增大的压力,但国内专家9日表示,我国金融体系仍然比较稳定,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有限,应关注全球金融制度和机构框架的最新变化,以及我国经济因外需缩减面临的结构性调整。
当前更应关注次贷负面预期
中国银行金融专家谭雅玲指出,目前全球金融动荡的主线在发达国家。这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开始的金融动荡从美国开始,蔓延到欧洲、日本,造成了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的下行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到目前为止,次级债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仍然有限。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经理赵庆明表示,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购买次级债产品,是我国受次级债危机影响最直接的领域。从目前公布的各银行年报来看,这部分的风险是可控的。
中国银行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底,中行持有的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抵押债券大幅减少至49.90亿美元,占证券投资总额的2.13%。中行2007年税后利润为562.48亿元,同比增长31.33%。
截至2007年底,中国工商银行持有的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抵押债券为12.26亿美元,占总资产的0.1%。根据年报,工行去年实现税后利润823亿元,同比增长64.9%。
谭雅玲认为,当前更应关注的是次级债危机带来的心理恐慌和负面预期。她说,这种负面预期正在向金融产品体系和金融监管领域延展,并势必对全球金融体制和框架带来深远影响。中国作为经济迅速增长、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这一制度体系方面的变化将对中国金融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和关注。
关注外需缩减影响宏观经济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次级债危机及其影响的深入带来的美元贬值和全球经济放缓,将对我国出口造成较大影响。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增速的放缓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
但他认为,目前我国国内需求增长较快,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外需缩减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总需求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事实上,为了应对经济增长中的不确定性,我国已经采取各项措施,立足扩大内需,积极拉动消费,开拓国内市场空间,增加发展的回旋余地。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东亚经济半年报》认为,由于国内投资增加和消费增长,2008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内部增长动力。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预计,今年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连续第二年超过投资。
宋国青强调,由于出口制造商面向外需的产业重心难以在短时间内转移,应关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这些企业的转移成本上升,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国际化过程中应注意防风险
庄健建议,尽管目前全球金融动荡对国内金融安全和稳定影响不大,但在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拓展和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监管当局应注意金融风险的防范。
交通银行研究报告指出,国际化战略是金融企业发展的内在迫切要求。从长远看,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是既定的战略目标,应把握好时机,同时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表示,对于次级债危机及其带来的不确定性,我国金融机构除了采取相关应急计划和加强贷款审核力度外,更重要的是调整贷款结构,例如严格控制房地产贷款,采取资产证券化,以及多元化的融资工具等,改变主要靠存贷款利差获取收益的局面,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他同时指出,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大型国有银行应该起到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