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广告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股市国内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特别报道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专版
  • D4:环球财讯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低粮价不利于粮食安全
    用金融试验检验人民币升值的“减速效应”
    冷眼看美国对次债危机“秋后算账”
    “返航门”:经济制衡缺位下的公共事件
    公司治理
    亟需创新思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低粮价不利于粮食安全
    2008年04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田亚林
      田亚林

      

      在美国将越来越多的玉米和大豆用作生物能源的时候,2007年,全世界的粮食生产除中国之外都遭遇了灾害性的天气而出现大幅减产。粮价由此扶摇直上,先是芝加哥小麦期货价格大幅飙升,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1300美分/蒲式耳,其后,大豆价格也创出了有史以来的最高价1580美分/蒲式耳,4月初玉米价格再创新高,达到了600美分/蒲式耳,历史纪录一再被刷新。而近期,沉寂多年的大米价格则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价格翻了一倍,直逼1000美元/吨。由生物能源和天气因素引发的粮食危机正迅速在全球蔓延。

      在全球农产品价格大幅飙升的同时,中国粮食价格除大豆及相关制品靠进口未能幸免之外,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可以说是独善其身。其中的原因无非有以下三点:其一,在全球遭受灾害性天气的同时,唯独中国这个粮食产销大国经历了从2004年到2007年连续四年的风调雨顺,粮食产量基本稳定或略增。其二,政府充分认识到了粮食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连续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部是针对农业生产。包括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实行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对粮食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三,国家粮食库存充裕,国家对粮食价格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从去年下半年政府加大市场粮食投放量以打压粮价以来,在年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连续出台了五项调控措施,分别是:降低粮食进口关税;取消粮食出口退税;征收粮食出口关税;实行粮食出口配额制;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价格管制。

      目前,中国的粮食价格是全世界最低的,国际市场小麦和大米的价格是中国的2到3倍。玉米价格也远高于中国玉米价格。这和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当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朱镕基总理最担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农业,即国际市场低价的农产品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的冲击。时隔仅仅6年,国内农产品与国际市场农产品的价格形成了巨大的倒基差。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这种巨大的价格逆差肯定是不合理的,也是难以长久维持的。

      首先,目前中国的粮食价格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虽然,近期政府再次调高了小麦及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但这一价格仅是十年前价格水平的80%,1997年,国内小麦、玉米的价格就已达到了2000元/吨的水平。而10年来,生产资料价格、物价水平、人均工资均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唯粮价是下跌的。其次,即使取消了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农民种粮的收益也是微乎其微,甚至是赔钱的,这从粮食生产的主要群体来自妇女和老人就能看出端倪。其次,中国的低粮价局面也是难以长久维持的。由于大豆主要依靠进口,大豆的价格是政府无法控制的,2008年,相信大多数的农民都会弃玉米种大豆,弃小麦而转种油菜籽,这对本来就已经供求基本平衡的玉米、小麦市场而言,无疑会带来较大的冲击。而国际市场农产品能源化的趋势,决定了农产品价格将长期在高位运行,低粮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长期来看,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不容置疑的。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耕地资源将越来越紧张;同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水资源的匮乏都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在这种局面下,合理的粮食价格或许是稳定粮食生产最有效的市场化手段。合理的粮食价格不仅可以直接传递给农民一个信息,增加农民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起到土地资源合理化配置的效果;而且,也让全社会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的重要性和珍惜耕地的意义。

      (作者系光大期货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