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夫
3000点不是底,2500点马马虎虎才有投资价值。在中国股市被拨弄到如此地步的时候,一些“大师”们又发出了惊人之语。对这种近似蛊惑的言论,该怎么看?怎么对待?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信息扰动问题,而是与千万个投资人的资金安全有关的大问题,是与金融市场稳定运行有关的大问题,是当前投资者保护工作面临的大问题。
首先,为什么说这是蛊惑之言。
其一,在去年像“中国石油”这样的大盘蓝筹股集中上市之前,尤其是那些大蓝筹有不少是让高举着价值投资旗号的外资投行推介的,并且是以高市盈率上市的,上市以后又把股指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在这之前,“大师”们为什么不发声音?为什么不对这种融资行为提出质疑?尤其是“大师”们为何不拿出他们最喜欢用的市盈率标准,来衡量一下这些公司的上市行为?
其二,“大师”们现在发出的言论,依据是什么、理由是什么?进一步追问,构成这些依据和理由的基本因素,是突发性的、全局性的,还是一些已经持续了多年的老问题?如果是老问题,那么目光如炬的“大师”们,在这之前又在干什么,又是怎么评估、预测的?而那些依据和理由,现在是否真的如“大师”们所说的那个样子?真的能够成立?
其三,“大师”们以往的一系列言论在发布时点上,怎么与股市走势图扣得那么紧?与大机构的出货时间或建仓时间在节拍上对应得那么好?简直是一部股市交响曲。只可惜,这不是英雄交响曲,而是股市田猎曲,是与大机构和鸣,把社会公众投资人当作猎物的股市搏击曲。就像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总少不了祝祷,大机构、大排场,也少不了大巫蛊。
除了“大师”的声音,现在还有一些“准大师”的言论,也在对市场构成了新的扰动。比如,最近关于股市是否需要政策救市的争论,除了在好几个时点上误导了投资人屡次补仓套牢,除了转移了股市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与焦点,除了耗费了大量传媒资源而只是达到了个别人吸引眼球的目的外,对股市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医治的顽症,又起了什么作用?值得一问。
股市是信用、信息、信心,三“信”市场。其中信息的传播,不仅影响信用行为,也就是资金与资本的流动,而且也对投资人的信心,以及受信心左右的资金安全有极大影响。因为信息对股市的运行有引导作用。不幸的是,在本轮暴涨暴跌行情中,出于不同动机的信息发布者、传播者制造的信息噪音,不仅放大了股市的振荡幅度,干扰了市场的平稳运行,而且也对股民的资金与资本安全构成了威胁,甚至造成了额外的心理伤害。
噪音很大,思想很少;忽悠很多,实证很少;心机很杂,真相很少,这是当前中国股市信息环境的不幸写照。
噪音很大,不用说了,思想很少是那么明显。现在,市场上多的是唯洋人、名人、技术教条马首是瞻,惟独缺少对中国经济与股市关系的独立思考,对市场的独立思考。至于不顾中外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时空不同,生搬硬套的比附,则随处可见。思想苍白至此,实在与这个需要智慧的行业太不相称了。而忽悠很多,惟独缺少可靠的实证研究,以揭示市场的症结所在。至于不同利益主体心机不同,本无可厚非。但现在不正常的是,藏着隐晦动机的各种传言对市场的干扰,实在与“三公”原则背离太多了。
股市的信息传播环境令人担忧。在这样一种噪音很大的环境中,投资人该怎么办?特别是对那些“大师”、“准大师”们的言论怎么看呢?换句话说,对那些扰动市场的噪音,该怎么识别呢?这都是问题。在相应规范还不健全之前,也许没别的办法,只有观察那些信息发布者、传播者的动机与实际后果是什么。
简而言之,一看信息发布的时间点与股指点位的关系(对个股的观察也是如此);二看发布者用了什么方式来强调其影响力(比如所谓“市盈率”现在成了一大法器,但如果用这个指标来衡量,根本就产生不了本轮行情。中国股市是一个市盈率能解释得了的吗);三看这种信息传播的实际后果是什么(是大量社会公众投资者被忽悠盲目入市,还是非理性“割肉”出局)。
在一个把社会公众投资人当作猎物的市场上,投资者对任何吆喝都要问个为什么,都要保持一份警惕,这也许是很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