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创管、中星资本、蓝海创投等投资人合作组建的上海盈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日前正式成立,公司采用“模拟合伙制”管理,初期拟募集10亿元人民币基金,主要投资方向为国内高科技中小企业。
在合伙企业法已然推出半年之后,盈创投资为何仍然采取“模拟合伙制”?如何看待人民币基金,以及未来创投和股权投资基金在国内的发展方向?上海证券报采访了中星资本合伙人丁学文。
上海证券报:盈创投资为什么以公司制注册,采取“模拟合伙制”来进行管理,而不是直接进行合伙制管理?
丁学文:一个成功的创投基金有很多要素组成,关键在于创投基金如何证明自身的专业性,让LP(有限合伙人)认为值得托付资金。我们之前以信托方式募集资金,通过自身的项目资源投项目,建立了自身品牌,到现在是以“合伙制的精神”来采取公司制运作。
为什么现阶段采取公司制呢?其实我们也希望可以向合伙制的方向发展,但是考虑到国内的情况,尽管去年6月合伙企业法通过,但是一些相关细节规定并未出台,这会导致未来在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出现问题。我们会持续关注有关有限合伙制相关细节的推出,如果上述我们担心的问题明朗了,我们也会转向合伙制。
上海证券报:除了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还担心哪些细节呢?
丁学文:按照有限合伙制精神,出资人没有权力参与基金的投资管理,但是目前国内的出资人还未发展到愿意完全放弃投资决策权。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我们相信未来会出现专业投资人士主导基金管理的局面。
目前我们采取公司制形式作为过渡,投资人成为股东,并有限度参与投资决策。我们一方面慢慢培育它们的有限合伙人精神,一方面也会顺应目前市场状况开展业务。
上海证券报:如何看待国内的出资人希望直接参与基金管理、项目投资的现象?
丁学文:在国内,资金来源一般而言,有国企、民企和个人三种。我们希望可以在国内找到一些认同国外合伙人投资理念、相信我们的专业能力、愿意把资金交给我们投资的LP,但是目前国内市场还没有成熟到这个阶段。有些LP希望在收益分配上能更好一点,甚至还希望直接参与基金的投融资管理。
但是,管理基金需要专业投资人士,我们也希望投资人能够参与投资平台,比如我们在项目决策层面设立了投资决策委员会,让投资人有参与决策以及学习的感觉,但我们不会把基金的投资人与基金的管理团队混合。我们希望出现更多的认同股权投资在中国有很大发展契机、相信未来投资基金是由专业人士主导的投资人。
上海证券报:那么,现阶段怎么解决出资人希望参与项目投资的问题?具体怎么做?
丁学文:很多专业的投资决策都不是由一个人来决定的。民企主导的创投基金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很可能是由一个老板说了算,但是我们在规划中希望由更多专业人士来主导投资决策。
在项目投资层面,我们会成立一个决策管理委员会,假设设定5个席位的话,我们会保留1至2个席位给资金量大或项目资源丰富的主要发起人。
当然,假设初期10亿元人民币的基金,我们也会对出资总人数、投资金额上下限进行控制。公司制的模式下,我们希望单一投资人投资在500万人民币以上,总人数控制住20至30人之内。
上海证券报:你对人民币基金未来在国内创投市场的发展趋势如何看?
丁学文:以前,国内市场的风投和股权投资是以美元基金为主,它们多采用红筹模式在海外市场退出,这也造就了IDG、软银等业内耳熟能详的基金。但目前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国内企业发展究竟需要人民币还是外币基金,最终取决于它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国内企业未来发展更多的需要人民币基金、在内地市场退出,这也有助于内地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这也是为什么要积极推出创业板的原因。
以外币为主的风投基金,大部分投资在互联网、晚期的连锁型经济酒店、PRE-IPO企业(上市前企业)、TMT等行业,它们向外界宣传时也专注于强调过去在这些行业的投资案例和外资背景。可是,现在中国最需要除了能够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还能够提供产业知识、外界资源等的创投和股权投资基金,现在也是中国推出人民币基金的重要时刻。
上海证券报:目前国内对于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的界限似乎并不是很清晰?
丁学文:是的。一个完整的风投或创投基金,应该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去协助企业,在资金、技术、国外资源上,最后与资本市场接轨在国内外市场退出。目前国内创投和股权投资的界限混杂,并不是很清晰。媒体也只是专注于它们投资多少、多长时间、赚了几倍等,我们认为未来中国需要真正的创投和股权投资基金。
一些只专注于PRE-IPO企业投资的基金在2008年将遇到新的问题,这就是“破发”出现。以前企业上市之后股价一般都是向上走,但是“破发”出现之后,这种情形将改变。如果没办法找到更为早期的企业,更早地投入、帮助企业成长,这些专注于PRE-IPO企业投资的基金将有50%的几率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