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路演回放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环球财讯
  • 8:时事国内
  • 9:时事海外
  • 10:时事天下
  • 11:专 版
  • 12:专 版
  • 13:专版
  • 14:专版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3版:基金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3版:基金
    机构资金借道基金悄然入市
    基金“团队管理”并非通用良方
    “基金类型”渐成投资者关注重点
    银河基金调整基金经理
    南方基金报告透露最新策略:保持较低仓位做好两手准备
    融通动力先锋基金分红
    沪深基指止跌回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团队管理”并非通用良方
    2008年04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安仲文
      华泰证券研究所一项研究表明

      基金“团队管理”并非通用良方

      ⊙本报记者 安仲文

      

      尽管基金公司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的初衷是提升业绩,但现实情况表明,该制度并不是必然能帮助基金改善业绩,一些绩优基金或因此出现“水土不服”。华泰证券研究所的课题研究认为,业绩表现较差的基金,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后不会变得更差,变好的可能性却非常大;与此相反,绩优基金实行该制度后很难变得更好,有可能变得更差。

      

      热衷团队 淡化个人

      根据中国基金网2008年2月26日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在所有的355只证券投资基金中,有109只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度,占比为30.7%。团队基金经理的数量从2人到4人不等,其中嘉实策略增长、工银瑞信精选平衡、华安国际配置QDII等基金分别由4位以上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基金管理公司中,华夏、嘉实、南方、泰达荷银、中银国际、工银瑞信等公司比较热衷于推行团队基金经理制。

      分析认为,基金公司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有很多原因,如应对单只基金规模的迅速扩大、培养更多新基金经理、相对淡化“明星基金经理”的个人光环等,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为了应对基金业绩排名的压力,希望通过团队共同管理基金,发挥团队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上的优势,团队成员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基金投资决策的准确性,从而提升基金业绩。

      

      绩优基金初显不适

      尽管市场几乎一致看好基金团队管理制,不过推行后的实际业绩“分化效应”可能令外界感到困惑。以2007年度改制为团队基金经理制的35只偏股型开放式基金为样本发现,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后,基金业绩在三月内保持稳定的比例为62.9%,业绩变好和业绩变差的基金占比为37.1%。而以6个月业绩排名变化分析发现,业绩稳定的比例大幅下降为33.3%,业绩变好和业绩变差的基金占比则上升至66.7%。

      此外,根据基金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之前3个月的业绩排名,如果将前三分之一的基金称为“好”基金,中间三分之一称为“中”基金,后三分之一的基金称为“差”基金,那么,“好”基金在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后3个月内没有变得更好,保持稳定和变差的比例分别为57.1%和42.9%;“差”基金3个月内也没有变得更差,保持稳定和变好的比例分别为55.6%和44.4%;“中”基金保持稳定的比例非常高,达到了75%,变好和变差的比例都很小。而按照6个月的周期进行分析则发现,“好”基金的业绩变化主要表现为变差,其比例达到了72.7%;“中”基金保持稳定的比例仍然较高,为62.5%;“差”基金变好的比例明显较高,达到了75%。

      

      团队制或遭怀疑

      华泰证券的研究报告还发现,从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的基金公司角度看,3个月内泰达荷银、南方等基金公司即取得了立竿见影的业绩改善效果,华夏、嘉实、景顺长城等公司的一些基金则取得了负面效果,而上投摩根旗下四只基金业绩变化不大。6个月内 ,嘉实、景顺长城等公司业绩仍旧没有改观,南方、中银国际等基金公司则效果较好,而上投摩根公司的长期效果则明显变好。

      报告最后表示,业绩表现较差的基金,在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后不会变得更差,变好的可能性却非常大。如泰达荷银、上投摩根、中银国际等基金管理公司就很好地利用团队基金经理制,有效提升了基金业绩。因此对投资者而言,当基金业绩表现不如人意时,可以观察其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的效果,一旦业绩改善则可继续持有,否则应及早赎回。而表现优异的基金在实行团队基金经理制后很难变得更好,且6个月内业绩变差的可能性却非常大。因此,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如果一些基金实行团队制后,业绩未改善或出现下滑,该制度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