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方唱罢我登场。4月14日,新希望集团旗下联华信托借壳ST玉源的进展看上去还一如既往地顺利,然而仅隔两天,ST玉源借壳方突然变成北京信托,那么突变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从ST玉源前后公告内容看,ST玉源可能“脚踩两只船”。去年12月就与新希望集团洽谈重组的ST玉源4月14日公告称,相关各方已就联华信托置入公司及资产重组等方案基本达成一致,目前正在履行内部审批程序。但是,ST玉源4月16日又公告称,公司股东北京路源与北京信托达成重组意向。如此短时间内即与另一方达成重组意向,一种可能就是ST玉源早已接触北京信托。
知情人士昨日向记者透露:“在与联华信托商谈的过程中,ST玉源并未放弃与其他方面接触。”这位人士同时强调,相较于联华信托,北京信托的资质更为不错。
记者昨日联系北京信托,但被告知公司高层已经出差,不便接受采访。
对于与联华信托的“一拍两散”,ST玉源披露的理由是,鉴于联华信托部分股东报批程序繁琐,可能致使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后续进展缓慢。
联华信托2006年年报显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该公司共有7家股东,前三大股东为福建华侨投资(控股)公司、四川南方希望实业有限公司和新希望集团,持股比例分别为29.41%、25.49%和15.69%,其中福建华侨投资(控股)公司由福建省人民政府100%出资。“新希望系”合计持有联华信托41.18%股权,为其实际控制人。
但到今年2月,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澳大利亚最大银行澳洲国民银行收购联华信托20%的股权,成为其第三大股东。因此,ST玉源提及的“股东报批程序繁琐”,很可能是指澳洲国民银行所持20%股权的报批。
不过,另外一个细节也不容忽视。虽然新希望集团去年12月就在洽谈ST玉源重组事宜,希望把联华信托置入从而借壳上市。但联华信托董事长王希超在3月初的一次采访中却表示:“到目前为止,董事会层面对上市问题还没有研究过。”这透露联华信托内部似乎未对上市问题达成一致意见。